全科医生:5000人的差距究竟有多远

22.01.2016  09:30

  ◎截至2015年底,我省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至少拥有1名全科医生,居西部之首

  ◎距2020年实现每万人中平均有2.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仍有5000多人的差距

  ∥视角

  2015年12月23日,时间已过12点,在成都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中心里,全科医生毕腊梅的诊室仍有2名患者在等候她看病。看过这两名患者,早过午饭时间,毕医生热了自带的盒饭吃后,又开始了下午的门诊。

  记者了解到,在玉林社区卫生中心里,像毕腊梅这样的全科医生共13名,其中8名是副高职称,他们每人每天要看50多位患者,每周六上午还要带着自己的服务团队到社区去服务。

  这些全科医生,被誉为离患者最近的医生。

  覆盖社区全科医生与患者感情渐增

  对于全科医生来说,与患者拉近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感情。

  元月11日,成都市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李艳华忙碌不已。一上午就有20多位患者挂了她的号,而每周她除在该中心门诊外,还要到社区走访特殊人群,这也是她重要的工作内容。

  52岁的成都市民陈永芬是一位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病患者,她父亲年事已高,也患有多种慢性病,弟弟患有精神类疾病。在李艳华的记事本上,陈永芬是重要关注对象。只要有空,她就会到陈永芬家询问情况,做检查。

  住在同一个小区87岁的张大爷也是李艳华的病员,老人唯一的儿子在国外工作,老伴已去世,一个人的日子让老人患上了抑郁症,李艳华经常上门陪老人聊天。与小区不少住户一样,李艳华的电话,老人记得非常清楚,如果身体哪儿有不适,就会打电话询问。“社区全科医生和大医院医生不同,大医院医生更关注病,全科医生更关注患者本人健康。”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徐祥介绍,中心有7个全科医生,其团队服务覆盖整个社区,平时他们既负责门诊看病,又负责到社区居委会开办讲座和义诊。长期上门服务,让全科医生们与住户成了朋友,有些老人不愿跟家里人讲的话,会跟全科医生讲。

  截至2015年底,我省有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拥有至少1名全科医生,每万名居民平均拥有2名全科医生,位居西部首位。

   多腿走路培养全科医生1.6万人

  去年11月,屏山县鸭池乡卫生院全科医生张屹嵩飞赴江苏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国家示范培训学习,这是他第三次参加这样的培训了。

  2001年我省首次提出培养全科医生,在西部起步较早。省卫生计生委人事处副处长方晓明介绍,目前,全省已累计培养合格全科医生1.6万人。从2009年起,我省对全科医生培养重点从城市转向乡镇卫生院,至今已培养了7000多人,使95%以上乡镇卫生院至少拥有了1名全科医生。

  面对需求量巨大的全科医生,我省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培养办法,对已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通过1年全科医学培训,转岗为全科医生;本科生毕业后再到指定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已培养了700多人;对专科毕业生采取“3+2”方式,即3年专科毕业再接受2年专业培训,成为助理全科医生。“2010年,我省实施了针对全科医生的定向培养,普通高考上本科线的学生,直接学五年,入学前签订协议,毕业后到签约地工作。至今已有3300多人成为定向学生。”

  一些市县也量身打造全科医生。去年初,屏山县公布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招聘信息时,书楼镇中心卫生院临聘医生卢胜英简直不敢相信,中专学历的她也能参加招聘。如今通过岗位考试的她,已成为屏山县清平彝族乡卫生院一名全科医生。

  作为我省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县的屏山县,对边远贫困少数民族乡镇放宽全科医生招聘条件,这一举措吸引了乐山、内江、南充等地人员前来报考,目前屏山县公招特岗全科医生19名,培训全科医生29名,提前实现了乡镇卫生院拥有1-2名全科医生,中心卫生院拥有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