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打造全省和秦巴山区脱贫奔康示范县

03.11.2015  10:11

      记者近日从北川羌族自治县扶贫局了解到,截至9月底,北川今年已脱贫3739人,占全年任务的99.2%。该县的目标是:每年减少贫困人口4000人左右,力争到2018年,全县5848户、17785人全部实现脱贫,摘掉贫困县和93个贫困村“帽子”;到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努力把北川建设成为全省和秦巴山区脱贫奔康示范县。    

      作为“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三区合一”的贫困县,北川产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范围广、致贫原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该县从“扶谁”、“谁扶”、“怎样扶”三大问题入手,确保精准扶贫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精准识别,解决“扶谁”问题。该县坚持“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村民申请、民主评议、两榜公示、县乡审核的程序,组织动员各级力量,精心抓好贫困户建档立卡这个精准扶贫的“一号工程”,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省县有平台”。根据精准识别情况,再分析出致贫原因:因自然灾害频发,生产生活资料灭失而致贫占25.36%;因重大疾病负担重,丧失劳动能力致贫返贫占25.73%;因缺少生产资料或资金技术致贫的占19%;因自身发展力不足等其他原因致贫占29.91%。    

      双力并行,解决“谁扶”问题。一方面,借力省市帮扶力量,提升扶贫攻坚实效。借助省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的大力支持,借助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北川繁荣发展的意见》的支持,落实好相关项目。另一方面,实施“双千”工程,创新帮扶工作机制。建立起了“一名县级领导、带领一个县级部门、组建一个驻村帮扶工作组、选派一名第一书记,用四年的时间,帮助一个贫困村实现脱贫目标”的“111141”帮扶工作机制。全县76个县级部门选派93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千名驻村干部与584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帮助贫困村制定帮扶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帮助贫困户制定帮扶计划,确保按期脱贫。    

      七项举措,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一是推进产业扶贫。设立工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全县建成中药材、魔芋、茶叶、高山蔬菜等产业基地75万亩,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30户龙头企业、3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全国第二批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抓好电商扶贫,切实解决群众“买贵、卖难”两大问题。    

      二是推进能力扶贫。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扶贫帮困的关键措施,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及高中阶段贫困学生学费减免和奖学资金制度。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    

      三是推进社会扶贫。出台《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参与扶贫开发,全县残疾人、“4050”等群体就地就业9500余人。    

      四是推进基础扶贫。全县93个贫困村已全部通路,其中64个村已通水泥路,硬化率达38.8%。全县供电、移动通讯实现全覆盖,“村村响”覆盖率88.1%,互联网或远程教育网覆盖率达到84.89%。    

      五是推进新村扶贫。重点实施危房改造、“7·9”洪灾农房重建、农村“五改三建”和院落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项目。    

      六是推进生态扶贫。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整治、规范工业和养殖企业49户,落实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5%。

  七是推进扶贫资金管理。该县坚持“规划引领、集中财力、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强化对资金的整合使用。在扶贫项目的确立上采取竞争立项的方式,由村民民主议事确定申报项目,通过部门联审、联系乡镇县级领导签字认可、政务会审定、全程公示等程序,择优确定项目,制定了一整套资金管理的制度。(王官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