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全球寻访抗战见证人 口述中国抗战史

04.09.2014  01:03

大众网济南9月3日讯 (记者 尹海洋)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的第一个纪念日。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大众网今日首播独家视频策划--“难以忘却的记忆--全球寻访见证人·口述中国抗战史”。

自2014年7月起,大众网记者分赴北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台湾地区,并连线美国纽约,寻找著名抗战将领的后人、抗战老兵、战地记者、抗战武装队伍的后代,以及亲历战争、支援前线的老人,听他们讲述抗战时期一些不为人知的战斗细节,并邀请国内著名抗战史研究专家进行解析,共同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激励我们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本节目全程采访由中国联通沃4G提供技术支持。

难以忘却的记忆--台儿庄大战

正面战场首场大捷,敢死队杀敌细节复原

讲述人①:李伦(李宗仁的侄子)83岁

讲述地点:美国纽约

著名抗战将领李宗仁与其侄子李伦的合影。(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提供)

1938年春,中日双方军队在此处进行了最激烈的巷战,中国军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捷。李宗仁作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是台儿庄大战指挥官。

8月17日,大众网记者电话连线在美国纽约的李宗仁侄子李伦,听他讲述了在台儿庄大战中,敢死队临危受命、赤膊杀敌的细节:

敢死队出发前,对10万银元悬赏并不热衷,他们说今夜杀敌是为国效力,能否回来是未知数。敢死队员有秘密暗号,出发前将左袖卷起来剪掉,冲入敌营时,微光下一见“双袖”“光身”之敌,先用枪射击,近身用刺刀、大刀砍杀,在黑暗中一摸对方有“双袖”或“赤身”者,立判敌我。或叫“老乡”口号,立刻分明。后来敢死队归来说,趁日军熟睡,一冲敌营,日军士兵就乱作一团,哇哇大叫,很容易找到目标追杀。台儿庄大捷后,敢死队阵亡者,两倍赏金寄给其家属,全队公奠英雄。

讲述人②:王清松(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老兵)

讲述地点:河南新乡

王清松老人虽然反应已经有些许迟钝,但我们一提到台儿庄战役,特别是提到当年与他同生共死的战友们,他就会立刻精神抖擞地行一个军礼。大众网记者摄

今年96岁的抗战老兵王清松是河南新乡人,76年前,他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如今由于身体原因,老人已经失语,他的儿子向大众网讲述当年父亲亲历过的台儿庄大战:

1938年3月24日下午,父亲所在的部队到达台儿庄南站附近,天明就与敌人交上火了,这一仗,整整打了一个多月。有一次,部队过台儿庄西北门,争夺运河,那一仗打得很惨烈,有战士被迫跳到河里,最后打到连子弹都没有了,我父亲就与敌人拼刺刀,他的耳朵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被炸聋了……

台儿庄让王清松魂牵梦绕,有一次他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人生终了之后,能把骨灰放进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因为那里埋藏着他刻骨铭心的回忆,他觉得那里是他的归宿。

讲述人③:孙英杰(台儿庄大战第二集团军仓库员) 93岁

讲述地点:江苏无锡

亲历台儿庄大战的老兵孙英杰向大众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大众网记者摄

在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将士用鲜血染红了古城。今年93岁的抗战老兵孙英杰曾负责掩埋战死的士兵。讲述那段历史时,老人情绪激动:

台儿庄大战死了很多人,后来我们去埋尸首,掩埋了1000多人,有日本人也有自己人……很多尸体都烂了,环城河两岸臭气熏天,我们每人都戴了两个口罩。我们挖好坑以后,就把尸体拖过来,也不分官兵,直接掀到坑里去。有时候我们还要抬担架,抬受伤的士兵,有的士兵在半路上就不行了……

讲述人④:蒋思豫(台儿庄大战战地记者) 100岁

讲述地点:浙江宁波镇海

百岁抗战老兵、当年的战地记者蒋思豫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向大众网记者讲述台儿庄大战的风云往事、硝烟战场。大众网记者 摄

同样见证过台儿庄大战之惨烈的,还有浙江宁波的百岁老人蒋思豫,作为战地记者的他曾跟随部队在台儿庄采访,从战场上带出布满泥土和血迹的底稿,向外界介绍战况,鼓舞全民抗战。

台儿庄战场上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记者们跟着部队冲锋陷阵、武装转移、撤退、坚守阵地战。好几个记者都在战场上伤亡了。一次战术反攻即将开始,我和其他几名记者在掩体里等待着冲锋的发起。炮弹在附近爆炸,大地被震得颤抖,激起的尘土不断从头顶洒下来。一位记者希望拍摄国军将士冲锋陷阵的照片,他在掩体面刚刚抬起头观察呢,一发炮弹在掩体边爆炸,炮弹皮削去他半个脑袋。

讲述人⑤:李敬善(台儿庄大战纪念园弹孔墙主人) 81岁

讲述地点:台儿庄古城大战遗址纪念园

81岁的李敬善老人侃侃而谈,讲述弹孔墙的来历。大众网记者摄

战争胜利的同时,也给这座古城留下了满目疮痍。如今,走在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依然能够看到保存完整的53处战争遗迹,袁家后巷李家老宅一处弹痕累累的墙壁就是其一。今年81岁的老宅主人李敬善坐在满是弹孔的老墙前,向大众网记者讲述了他所见到的战后台儿庄:

我小时候,老宅这片都是黄土地,台儿庄大战结束回来时光看见地上黢黑黢黑的,不知道是什么。平时地干的时候就是黄土,一下雨就又出现了。那时候我不知道是血。其实,那土里都是血。

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转折。”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抗战史专家赵延庆如此评价台儿庄大战。他说,台儿庄大战是在国共密切配合下取得的重大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三月亡华”的骄狂气焰,大大提振了中国军队的士气,还坚定了广大民众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扭转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观感,为之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赢得了时间。

难以忘却的记忆--山东抗日根据地

敌后战场星火燎原,抗日武装成日军“唯一隐患

讲述人⑥:罗东进(罗荣桓元帅之子)

讲述地点:北京

罗荣桓元帅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原副政委罗东进将军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向大众网记者讲述115师进驻山东、父亲罗荣桓带领军队留田突围的故事。大众网记者摄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一路南侵,至1937年12月已逼近山东。彼时拥有10万大军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竟不战而逃。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山东组建起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遍布齐鲁大地。

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没有正规部队,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到延安向毛泽东主席建议,派一个团的正规部队到山东去。毛主席思考后对黎玉说:“派兵去山东,而且比你想的还要多。”1938年,罗荣桓率115师进驻山东。

8月22日,大众网记者在北京对话罗荣桓之子、第二炮兵原副政委罗东进,听他讲述115师在敌后战场的战斗经历:

115师主力部队挺进山东后,创建了鲁南、鲁西等抗日根据地,并与华中、湖西、鲁中、鲁东南根据地建立了联系通道,打开了山东抗战的新局面。到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山东的正规部队已有27万人,地方武装也发展到50万人,群众自卫武装达到150多万人。

在山东敌后战场,罗荣桓创造了很多奇迹,尤其是在“留田突围”中首次使用的“翻边战术”更是广为流传。罗东进回忆说,在躲避日军“大扫荡”且四面受困的情况下,罗荣桓出奇制胜,率兵趁夜“翻向”敌人大后方,最终不费一枪一弹跳出敌人包围圈。

讲述人⑦:兰兆法(八路军回民支队战士)

讲述地点:山东郯城

头戴穆斯林白帽,身着白衣的回民支队抗战老兵兰兆法向大众网记者讲述抗战往事。大众网记者摄

在敌后,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回民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回民支队同样战果突出。今年87岁的回民老兵兰兆法在16岁时加入了回民支队,8月1日,他向大众网记者讲述了回民支队与日军之间展开的精彩斗争:

1945年夏,八路军部队准备攻打被日军占领的马头镇。我的任务就是到清真寺,问问寺庙老阿訇,能不能把咱们清真寺后面那个墙拆掉,让我们进来隐蔽。进入清真寺以后就开始掏地洞,掏了三天三夜,才掏到敌人碉堡里去。打通以后,我们用木轱辘把炸药推进去。用枪(把炸药)打响,整个炮楼总共3层,爆炸之后,鬼子24个人全部解决了。

讲述人⑧:王金国(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之子)64岁

讲述地点:山东枣庄

电影《铁道游击队》主人公王强的原型、原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之子王金国向大众网记者讲述父亲在铁道游击队打鬼子的故事。大众网记者摄

战后广为流传的,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在全球寻访抗战见证人期间,大众网记者还找到了原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之子王金国,还原铁道游击队扒火车、搞机枪、炸桥梁,屡挫日寇强敌的传奇事迹。

我父亲是从最后一节车上来的,一上车,就发现车厢里有两个日本兵,还有一大堆钱,他们正在点火焚烧。我父亲立即掏出枪来,对着他们就是砰砰两枪,打完就拽着领子把日本兵扔到车底下去了,然后赶紧往前面的车厢赶。这时,队员们跟日本人已经打乱了。我父亲过去以后,一拍战士的肩膀说“你让开”,照着日本兵头上就是一枪。咱带枪的队员上车了,到了下一个车站时,就完成了任务,24个日本兵全部被打死,咱们的人只有几个轻伤的,没有重伤和牺牲的。

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有本书叫做《华北治安战》,里面说日军在华北唯一的隐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赵延庆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全面抗战路线的重要体现,其在战术和战略上,都引导着全国抗战的逐步推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难以忘却的记忆--中国远征军

十万军人伤亡全歼缅甸日军,长眠将士墓碑朝向祖国

讲述人⑨:高秉涵 79岁

讲述地点:中华台北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台湾律师高秉涵。

1942年到1944年,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10余万人伤亡,全歼缅甸日军。在滇缅边境的中国远征军公墓,上千个墓碑都是面向北方,看墓的老人说,北方远征军战士们祖国的方向。

今年79岁的台湾律师高秉涵,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在20多年中,共送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回到大陆的老家。而他送回的第一坛骨灰,就是远征军战士徐达辉的骨灰。8月7日,大众网记者飞赴台北,听高秉涵讲述中国远征军的回家路:

我的老岳父石连芳先生,1937年投效空军,学习维护飞机的技术。1943年,日本已经攻入缅甸,我们的远征军支援缅甸。在一次空投物资的时候,敌人的炮火打中了我岳父的飞机。这时,我岳父的一个战友,叫徐达辉,比他小两岁,是刚刚参军进来的。因为我岳父会维修飞机,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人才,在飞机就要坠毁的时候,徐达辉对我岳父说了一句话:“现在正是抗战时期,正是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死。”紧接着,他把我老岳父推了出去,叫他跳伞。接着,飞机就坠毁了。我岳父因为降落伞被挂在树上,没有摔死。那一次的战争打胜了,但是徐达辉被埋葬在滇缅边区了。

1991年中秋节前后,高秉涵赴滇缅边区,找到了徐达辉的骨灰,并送到他的老家辽宁。高秉涵告诉大众网记者,徐达辉的骨灰是他送回大陆的第一个抗战老兵的骨灰。自此之后,他便如候鸟一般,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20多年来,先后把上百名台湾老兵的骨灰从台湾送回老家,了却了他们“回家”的遗愿。

2014年8月28日,高秉涵致电大众网,激动地说,台湾军方迎回当年在印度、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英灵牌位,被接回的英灵被安置于“国民革命忠烈祠”,漂泊异域70载的忠魂终于回家了。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赵延庆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了解析

中国抗日战争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赵延庆说,中国战场大大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拖住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南进的步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赢得了先机。赵延庆说,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