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论坛在校举行

09.10.2015  11:14
作者: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10月8日,第二届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论坛在成都校区举行,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雷丁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十余个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和探讨了国内外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的最新研究成果。
  
  党委书记邓良基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向来宾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改革发展现状,他希望学校师生利用论坛机会,认真学习,认真开展学术交流讨论,为四川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性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推进生态环境优化和良性持续发展。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所长赵新全在讲话中指出,全国变化与生态预测将和数学模型结合更深刻,相信通过论坛的举办,让大家对生态学研究方法有新的感受。
  
  论坛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彭长辉教授阐述了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论坛的举行,促进我国从事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研究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
  
  开幕式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植被生态学家、IPCC专家委员会成员、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集体奖得主之一伊恩•科林教授带来了题为《从植物性状到生态系统过程——陆地表层和碳循环模型的新理论基础》的特约报告。IPCC专家委员会成员、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集体奖得主之一、英国雷丁大学哈里森•帕特丽夏带来题为《模型能够模拟气候变化吗?——基于CMIP5评估的经验》的特约报告。哈里森•帕特丽夏还对大学生如何提高科研能力提出了建议,她建议学生加入研究组,在参与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要注重参加这样的论坛,多交流多讨论,从不同的研究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她也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有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有了解前沿问题的课程。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吴海斌,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彭长辉带来大会主题报告外,还将分为全球变化关键领域、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气候变化与生态预测等议题进行专题讨论,结合国际全球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研究现状,共同讨论如何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合作共赢,推动和提升我国在全球变化和生态预测方面的研究。
  
  本次论坛由我校林学院及生态林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大会现场


校党委书记邓良基致辞


伊恩•科林教授作报告


  哈里森•帕特丽夏教授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