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全民创业平台 全力实现充分就业

04.03.2014  10:43
核心提示: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生活的改善,更关系着家庭的希望、价值的实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生活的改善,更关系着家庭的希望、价值的实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庆阳市始终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搭建创业平台,着力培育创业主体,努力营造创业环境,不断激发全民创业意识,全力实现充分就业,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先后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等殊荣。201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3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4%以内,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完善政策扶持就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市不断创新制度建设,努力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在用好、用活、用足现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相继完善出台了《庆阳市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若干政策规定》《庆阳市创业推动工程实施方案》《庆阳市实施“五大就业行动计划”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支撑全民创业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仅2013年一年,全市累计投放就业专项资金高达7755万元,配套创业扶持资金6200万元。并通过现场考核评估、量化打分、公开公示等方式,对353名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等就业困难人员和81户小微企业、59名高校毕业生、9个市级创业园区(基地)发放创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就业创业工作。

  创优平台拉动就业

  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目标,平台建设尤为重要。为了促进全民创业,我市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依托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开工建设了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县(区)人力资源市场项目也在分批实施。重视职业培训学校建设,不断规范各类招聘信息,审批成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37所,审查通过了33家企业、1万多个岗位的人力资源招聘广告,颁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业资格证书67家,取缔非法传播媒介7家,全市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了让广大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市上围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创业意识培训、能力提升、政策落实、跟踪服务等五项活动,并组建了由24名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为创业人员在项目论证、项目筛选、投资经营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指导服务,全市开发更新创业项目达400多个,建成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48个,带动就业8.52万人。

  技能培训促进就业

  无技术,就业难。为了帮助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市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坚持以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为龙头,依托市、县(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开发,突出抓好对“两后生”、企业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复退军人及失地农民等劳动技能培训,并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将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和企事业单位,切实方便城乡劳动者参加各项技能培训。2013年,全市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75期、培训22371人,创业能力培训215期、培训6442人,农民工技能培训228期、培训6.85万人。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技能,为他们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额贷款带动就业

  劳动者创业,资金往往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针对部分劳动者创业资金不足的现状,我市将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作为带动创业的有效手段,积极通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成功创业。2013年,全市注入小额担保贷款基金6082万元,为做好小额贷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按照实现小额担保贷款科学化、规范化运行的要求,我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反担保门槛,推行廉洁审贷,实施人性化优质文明服务,2013年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355笔、4.06亿元,吸纳带动就业2.77万人(次)。

  就业援助帮扶就业

  实现充分就业,不仅要解决有能力上岗人员的就业问题,更要帮助就业困难人群实现就业。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我市以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个重点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启动实施了“民生实事就业项目招录、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招聘、企业人才援助、就业见习、创业扶持和帮扶援助”六大计划,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6993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7%,特别是通过发放生活补贴、代缴社会保险费等方式,成功为659户非公经济组织招聘高校毕业生1778名,每人每月由同级财政按1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实现了“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的双赢目标。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提供就业岗位2.4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8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589个,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350人,有效缓解了全市的就业压力。

  劳务输转推动就业

  劳务输转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方式。我市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人均收入低,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必须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工作。为扩大劳务输转规模,我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劳务输转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巩固传统劳务基地的同时,主动加强与新疆、宁夏、兰州等省内外劳务部门和长庆油田、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大型用工企业的劳务协作,积极开辟新的劳务市场,建立合作关系。2013年全市劳务基地已达98个,注册“黄土绣女”、“周祖苹果人”、“阳周汉子”等劳务品牌11个,组织劳务输转60.56万人,创劳务收入89.35亿元,劳务输转带动就业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