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迸发创新活力——“砥砺奋进看四川”系列报道之一

02.02.2018  15:24

  都江堰市有一支“都市旅游讲解员”队伍,他们通晓全市主要景区、古城古镇、休闲聚集区以及重要的乡村旅游点和山地旅游点的情况,能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都江堰市全域范围内的旅游讲解服务。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当下,这样的创新做法在四川遍地开花。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的发展理念,把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解决方案和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动旅游业持续繁荣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全域布局通盘谋划

  以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为统领,四川在近年来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域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极为富集,全省旅游长远发展的后劲在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更在此。2017年7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凉山州西昌市组织召开座谈会,对四川民族地区发展全域旅游提出了要求。他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民族地区全域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系统研究,组织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和相关子规划,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民族地区全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为助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四川把资源、资金、政策等围绕民族地区聚集起来,实现了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服务供给全域配套、景区治理全域覆盖、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开创了民族地区新的发展局面。到现在,四川省民族地区的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三县(马边县、峨边县、北川县)均已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各项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扶持政策的给力到位、工作措施的持续发力正让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生着深刻变革。

  去年以来,四川积极探索“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为契机,该省支持和鼓励重点旅游地区先行先试。到目前,已有乐山市、都江堰市、九寨沟县、海螺沟景区等7个市县(景区)成立了旅游警察支队(大队);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等7地设立了工商旅游分局;阆中市、洪雅县、西昌市、普格县等12个市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今后,“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还将逐步引入全省各地。

  “厕所革命”的成效是四川旅游公共服务大提升最直接的体现。该省成立了以分管省长为组长,旅游、住建、教育、交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厕所革命”工作协调组,统筹领导推进全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2017年,四川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780万元,争取国家旅游发展基金5840万元,带动市州累计投入12.75亿元用于厕所建设。全年新建改建厕所4593座,其中城乡公共厕所3044座、景区景点厕所1091座、交通厕所458座。与此同时,该省12家5A级景区第三卫生间改造工作也已在去年底完成,并将大力引导乡村旅游点、旅游城镇修建第三卫生间,鼓励4A级及以下景区力争保障至少一个第三卫生间的配置,更好地服务于特殊人群的如厕需求。

  交通环境大改善对全域旅游的支撑作用十分突出。2017年初,四川省发改、交通、旅游三部门联合制定了《四川省“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仅是去年,四川陆续启动的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就包括乐山至西昌、宜宾至攀枝花、广元至平武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涉及阿坝、甘孜、凉山等民族地区的多个国省干线项目,还有一批铁路、机场、航电枢纽工程也陆续开工。到目前,“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无缝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四川加速构建完成,全域范围内的“旅游+交通”发展模式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截至目前,四川已有28个市(州)、县(市、区)被纳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这些地区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面积约占四川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更新理念指导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四川旅游发展进入黄金期——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转变、旅游产品由简单型向综合型转变、旅游产业由单一产业发展向多产业联动转变、旅游行业监管由粗放型向智慧型转变、旅游资源布局由点向面转变、旅游发展由“被拉动”向“主动拉”转变,形成了多点多极的旅游发展格局。2016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达到7705.5亿元,位列全国第5位。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2017年5月召开的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提升,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全域旅游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推动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自2016年四川省旅游局正式变更为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以来,旅游部门从单纯行业主管部门向综合性“牵头者”转变,为推进和实施全域旅游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

  “全域旅游不是把所有的行政区域都发展成为景区,而是因地制宜推进旅游、旅游化和旅游产业,除依法依规管理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企业,还要实现全域旅游化、全产业链旅游化和全生产要素旅游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研究制订科学的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政策。”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傅勇林说,简言之,就是改变单纯建景区、修宾馆的传统模式,推动资源、资金、政策、服务等围绕旅游业聚集和布局,从供给侧整体提升一个地区的旅游品质,让游客随处都能感受到“触目可见的美丽、触手可及的温暖、无微不至的服务”。

  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胡斌认为,四川旅游业要从以景区为核心以观光为主体的门票经济时代向以观光为基础、以过夜为核心、以休闲体验为主体的综合经济时代转变;全域旅游要做到全局谋划、全域统筹、全天候布局、全要素覆盖、全产业链配套、全过程联动、全消费层次供给、全民共享。

  这样的发展理念已经贯穿于四川的旅游产业发展当中,从该省制定的《“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景区恢复与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中就可见体现。方案提出,除了将九寨沟景区与黄龙景区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部民族山区绿色发展典范,还要以基于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产业重构作为灾后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坚持沟内和沟外、震区和灾区、生产和生活、重建和重构四大关系的协调发展,紧密围绕产业与景区、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主线,强化旅游业同灾区特色农林业、民族文创产业、现代商贸业的互动融合。

  以全域旅游为核心抓手,“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将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和客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让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蜀道等五大国际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全省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到“十三五”末期达到230万人以上,通过发展旅游惠及的贫困人口占全省脱贫任务的20%以上。

  全面创新亮点频出

  突出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四川正在引导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全新探索,在撬动着各地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变革。

  在“都江堰主城”、“大青城旅游区”、“都市现代农业区”的“一城两区”主体架构之下,都江堰市的全域旅游格局已经初步显现。提及本文开关说到的培育“都市旅游讲解员”,成都市旅游局局长多央娜姆认为,这符合当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需要,是适应大众旅游时代和全域旅游发展的创新举措。

  走进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克麦村白钟为树阿衣呷的家,只见三楼的三间客房整洁明亮,现代化的家居设施一应俱全,藏式装修风情浓郁。在乡城,像这样的藏家民宿正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开来。此外,亚丁机场到乡城的快速通道正在加紧施工,两个4A级景区、温泉酒店和主题酒店正在加快建设,涵盖法制教育、藏餐制作、客房服务等内容的培训也正在全县同步展开……甘孜州乡城县正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产品打造、人才培训等方面发力,立志以全域旅游让从前的贫困山乡变成藏文化休闲体验目的地。

  南充阆中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去年以来已经与多家投资企业先后签订了阆中水城、阆中赛城、古城文创产业园、金沙湾国际休闲度假区、宜华康养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引资超过400亿元,涉及生态观光、酒店民宿、水上旅游、运动竞技、医疗康养、会议展览、摄影基地、自驾游营地等多种业态。更为重要的是,阆中还与四川省交通投资集团签订了旅游轨道交通项目,将把各大旅游区紧密联结在一起,真正实现“全域旅游化”。

  达州市宣汉县把全域旅游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的新抓手,该县3个4A景区、4个3A景区和近百个幸福美丽新村、400余户乡村民宿达标户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覆盖了80%以上的贫困村。正在打造中的巴山大峡谷景区是宣汉全域旅游的核心支撑项目,该县计划从景区国有项目的经营收入中拿出约10%作为扶贫支出,另拿出10%“普惠”景区原住民。这样一来,当地百姓的收益将与景区经营牢牢捆绑在一起,其支持和参与全域旅游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宣汉,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四川多极突破、多点发力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得以进一步优化。在此过程中,成都增长极地位得到强化,川西北、川南、雅攀西、川东北四大特色旅游经济区错位发展、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成效日益明显。随着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产业在全域范围内的深度融合,更多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变得更美更好,群众就业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渐渐摘下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四川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