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 宜宾长宁城乡一个样

12.11.2013  11:11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宋成均) 吃自来水、烧天然气、住新房子、走水泥路,看闭路电视,用光纤宽带,出门可购物、农闲可健身。”这就是长宁县梅白乡白虎村农民群众的生活写照。日前,笔者来到白虎村时,一栋栋漂亮的农村小别墅映入眼帘,灰瓦白墙坡屋顶,尽显川南民居的风格。村外有一小湖,湖边有凉亭、柳树,春风吹拂,水在动,柳在飘,一派安静和谐的景象。

白虎新村

  像白虎村一样的新村,长宁比比皆是。开佛乡马村社区60多岁的孙定向激动地说:“你看嘛,我们的道路硬化了,光纤、电话、自来水、沼气进入每家每户,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爱心超市、图书室等服务项目应有尽有,城市居民享受的生活我们几乎都有了。

  据悉,今年上半年,长宁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94元,同比增长12%;完成农村投资3.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9.32%;新发展农民专合组织26个,完成目标任务的74%;转移输出劳动力13.5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84.4%,实现劳务收入8.7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4.5%;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3.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13%。完成土地整治4.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409%。

何文毅(左二)一行调研新村建设

  这些都是长宁县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长宁县委书记何文毅告诉笔者,长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去定位和思考,放到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中去把握和推进,全面建设国际特色生态产业文明示范县、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展示县。

董茂成(中)一行实地察看下长镇在建农家乐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长宁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董茂成说,长宁将实施“产城村一体、工农旅互动”战略,打造“百里新村?养生长廊”,在南部建设以竹产业为主导的“省级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在北部建设以优质粮油产业为主导的“市级江南新农村示范片”,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

  长宁在县境南北两端重点规划建设省级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和市级江南新农村示范片,以“一廊两片”的发展格局,引领全县新农村建设。同时把新村建设作为打造“百里新村—养生长廊”的重大支撑,采取“五集中、五统一、两结合”的办法,在布局上全域规划,在建设上全程引导,在管理上全面加强。

红色新村

开佛马村新村聚居点

  “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空前。”何文毅说,2012年,全县启动50个新村建设,目前已改建25个,新建基本建成22个,完成新建房1102户,有1万余农户实施川南民居风貌塑造。梅白乡白虎村、古河镇红色村、梅硐镇清江村、富兴乡十里村等一批功能齐备、风格迥异、特色独具的美丽新村逐步呈现。

梅硐镇新发展的竹荪种植和土鸡养殖业

  董茂成告诉笔者,目前,长宁十个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观光体验区、十条旅游精品环线及五个新村群落建设初具规模,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长宁2012年重点实施的50个新村中,有13个与场镇开发结合,有11个与乡村旅游挂钩,有26个服务产业发展;已建成的新村中发展农家乐19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

  据县委农工办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长宁县将建设新村聚居点705个,全县60%以上的农民入住新村,实现聚居13万人;根据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规划45%的户籍人口留在农村,留在农村的人口又按60%实现聚集,入住新村聚居点。在新村建设方面,坚持新建与改建相结合,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重点新村聚居点143个,其中2012年建成50个。与此同时,该县以长宁镇、开佛乡、古河镇、梅白乡、下长镇5个乡镇的68个村为重点,规划建设“长宁县产城村一体、工农旅互动发展战略北部示范区”,规划建设“两化”互动、珍稀特色水产、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四个示范园区,推进市级示范片建设。在工业园区建设长宁县农产品加工孵化园,以农产品加工孵化园建设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以《长宁县新村管理办法》、《长宁县关于在建制村开展新村公共服务管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工作的建议方案》、《长宁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机制创新为抓手,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开展。

  “在下一步工作中,长宁县将突出农民增收主题,围绕‘长宁县产城村一体、工农旅互动发展战略北部示范区’和‘10+3’基地示范区开展工作。”何文毅说,长宁将通过落实加大财政投入、实施项目推动、加强资金整合、实施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创新等措施来夯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村旅游建设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等三项基础,加快发展新业态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新村建设进度、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四样工作。力争全年确保实现粮食总产量22.7万吨,同比增长1%;“两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9477元,同比增长16.5%,力争增长18%的工作目标。同时完成“农村投资5.9亿元,同比增长17.7%”的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