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扶贫干部连南“取经”

02.04.2014  10:53

  (记者/梁尚龙 特约通讯员/陈昕)“想不到广东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想不到连南的扶贫效果这么好,令人赞叹!”最近几天来,全国扶贫系统驻村帮扶机制创新培训专题研讨班走进连南瑶族自治县,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扶贫干部,访瑶寨、看新村、听经验、论新策,他们一致认为,连南的扶贫工作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有看点、有亮点,可学、可推。

那么,他们到底学广东、连南的什么经验呢?“广东是全国最富的地方,扶贫投入的资金也是大手笔的,这对内地省份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来说,是学不了的。但广东、连南的扶贫理念、机制措施是可以借鉴的。”参加培训班的扶贫干部们纷纷表示,广东、连南经验不易学,但必须学。

38个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

连南是广东省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07年12月—2012年1月,汪洋同志五到连南,作出了扶贫开发“双到”的重大决策,对连南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连南因此被誉为广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策源地和先行地。

2009年以来,连南县充分发挥了扶贫研究孵化基地学习交流、指挥协调中心的作用,统筹各级帮扶单位和各部门资源,建成扶贫项目1083个,38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纯收入从2009年平均每村3.15万元增加12.5万元,增幅297%;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1984元增加到7580元,人均增收5596元,增幅282%;全县38个省级贫困村和有劳动力贫困户8975户37340人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连南扶贫还实现了两个创新。一是创新了扶贫服务机制。通过设立扶贫开发研究孵化中心,为各帮扶单位迅速进入角色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平台,为帮扶单位在短时间内了解当地情况、摸清帮扶对象起到了积极作用,降低了决策成本,促进了扶贫工作队科学扶贫,贫困户科学致富。二是创新了扶贫工作理念。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格局,扶贫部门由直接抓扶贫转变为扶贫工作的协调员、服务员、考核员。

增强群众自我脱贫奔康能力

在几年的扶贫工作中,连南探索出很多经验,其中一点就是增强群众的自我脱贫奔康能力,这也是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

每个地方、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的贫困原因都不尽相同,区位条件、自然资源、风土人情、思想观念也有所不同,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连南县扶贫办主任王伙兴表示,要分类指导,不能搞“一个标准、一个样板、一种模式”,才能提高扶贫成效。

通过思想教育和产业带动,使贫困群众逐渐摆脱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树立起商品意识、市场观念,敢想、敢干、敢试的愿望日渐强烈并逐渐转化成实际行动。这样,群众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代替了农民以往单家独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农民家里的农产品变成了特色商品。

同时,通过加强引导、培训和服务,使贫困群众懂得利用合作社、互助资金等各种“工具”和“抱团”谋求发展。通过重点推进移民搬迁工作,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使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下了大山,走进了城镇,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变成了进工厂“朝九晚五”的产业工人,变成了工商业者,有的还当起了老板。

学连南,到底学什么?

■记者手记

从连南的情况来看,广东省近年来大力推进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因为,连南不仅把扶贫当做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责任,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政府主导、单位帮扶、群众主动、社会支持的大扶贫格局。

笔者认为,学广东、连南经验,最重要是学他们的理念和决心。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有了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才会真正行动起来,解决“真扶贫”的问题,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此后,至于“怎么扶”的问题?广东、连南创造的“靶向疗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智力扶贫等一系列经验措施,各地均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加以借鉴使用,或许会创造出更多鲜活经验,产生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