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

20.06.2016  09:43

   健全四大机制 加强全程监管

  近年来,成都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在省农业厅等省直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坚持把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着力健全绿色生产、标准推进、全程追溯、执法监管“四大机制”,加快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建设。

  □张有容图片由成都市农委提供

  健全绿色生产机制 推动产地环境生态化

  强化耕地质量提升。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项目,在蒲江县整县试点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质量,夯实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2015年,成都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8.9万亩,累计建成40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8%。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制定成都市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全面提升源头控制能力。2015年,全市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推广有机肥和种植绿肥6万亩,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国控点868个。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推广“畜—沼—菜(果)”、稻田养鱼、林下养殖等多种形式的种养循环模式,大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益微生物群,实现畜禽废弃物基本利用和土壤培肥“双赢”。截至2015年,全市建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点132个,规模养殖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100%。

   健全标准推进机制推动生产管理标准化

  加强标准化生产。规划建设“10+7+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带),即10个10万亩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3万亩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范建设。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规模基地内建设标准化种植园或养殖场,实施标准化生产。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0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28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地152个。开展质量安全认证。坚持以标准定安全、以认证助安全,大力推进制标贯标工作,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达到1223个,绿色有机农业基地超过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536.8万亩。加强品牌创建。坚持以品牌促安全,加快培育以“天府源”为代表的成都市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全市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7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32个。

  健全全程追溯机制推动溯源管理信息化

  完善投入品供应体系。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在农资供应中的主渠道作用,在龙泉驿、郫县等区(市)县创新探索建立集农资供给、农技服务、农资质量监督为一体的农资统一配送网络体系,确保农业投入品“进货有渠道、品质有保障、来源可追溯”。全市共建成农资放心店1354个、庄稼医院452个。完善食品溯源管理体系。农业和食药监部门把实施食品溯源管理作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基本要求,以猪肉、蔬菜产品为重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从产地生产到市场流通、终端消费全程覆盖的食品流通溯源电子商务平台。监管部门通过平台提供的产地生产、检验检测、物流信息等数据,能够精确掌握生产及流通环节产品流向和变化,保障整个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可控。构建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深入实施《成都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严格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着力构建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无缝对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溯源体系。

  健全执法监管机制推动质量监管法制化

  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科学划定属地网格单元,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监管全覆盖网络体系,实现了有职责、有场地、有人员、有经费、有设施。县、乡分别设立监管机构,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备了村级协管员。健全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全市近远郊区14个区(市)县全部建立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146个标准化乡镇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全部建立检测室,市财政投资2230万元按照统一的采购方式,为全市农产品主产村(社区)配套快速检测等设备,建立村级农产品监管检测溯源点,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全覆盖。强化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整合渔政、动检、生猪屠宰和农业投入品等执法力量,加强市和区(市)县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市上成立了副局级的农业综合执法总队。积极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监督检查、质量监督抽检和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和禁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探索实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2015年,全市共检查农资生产经营户15791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3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