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季 看装备“年代秀”一年更比一年好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忆)临近9月,又到了“入学季”,各种入学装备再次占据各大卖场的主要位置。以前,70后大学生别着“随身听”就叫“拉风”;80后大学生,手机、电脑开始风靡大学校园;而90后大学生,单反相机和苹果“三件套”都已不稀罕,有的甚至将洗衣机、电冰箱带进校园。
走进“象牙塔”到底需要制备什么?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入学季,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的大学生,一起追忆过往流年,一起向青春致敬。
50年代
全班50个人只有1只手表
今年79岁的李嘉远说起1954年考上大学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当年我老家资中县太平镇就出了我一个大学生,村里人都很羡慕。”因为家在农村,家里为他准备了一床旧棉絮、一套换洗衣服,用一条旧床单一裹,刚好打成一个背包。怀揣着父母给的5元零用钱就上路了。搭火车路过重庆时,李嘉远在商场里买了一把牙刷和一个搪瓷杯,“刷牙、喝水两用”。
因为上的是师范类高校,学校包吃住、免学费,刚一入学,学校就马上每人发了一床铺盖和一套棉衣。“那时候,学校每月每人的伙食费定额为13块钱,吃不完的还能兑现金。”
让李嘉远记忆格外深刻的,是同班一位女同学手上的一只手表,“她是全班50多人里,唯一一个有手表的。就跟现在你们年轻人开着法拉利跑车去上学一样扯眼球。”
1956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蒋珍国也有着相似的感慨。“刚到长春,当兵的丈夫就给我买了一双齐膝的皮靴和一块细毛线织的披肩,一共花了150块钱,在当时,真算是奢侈。”蒋珍国记得,学校当年每月给他们的生活补助是13块5毛,不少同学省吃俭用,用存下来的钱买西装或者苏式连衣裙。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张茜点评]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洋溢着破旧立新、建设新生活的热烈气氛。大学校园里,学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书,渴望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与物质相比,理想占了上风。因为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人也很容易满足和快乐。
70年代
自行车饭盒式录音机都是奢侈品
1979年考上大学的刘晓媛,今年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当时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刚恢复没多久,考大学的录取比例不高。”刘晓媛告诉记者,当年,她高中班里50多个学生,最终考取大学的不到10人。
刘晓媛与丈夫李思源是大学时的“班对”,对此,李思源一直认为,自行车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时候,100多块钱一辆的自行车,绝对是学生中的奢侈品,能骑着车带女生在校园里兜风,简直太拉风了!”李思源回忆,全班40多人,也就只有他和另外一位同学有自行车。
在李思源的记忆中,大学时代的娱乐设备除了收音机,就是比自行车更奢侈的饭盒式录音机,“那时候特别流行听邓丽君的磁带,10块钱一盒,我把家里的录音机偷来,宿舍的兄弟各买一盒磁带,大家经常逃课在宿舍里听歌。”
[张茜点评]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对于成千上万的青年都是莫大的激励,知识和人才终于再次被认可,大家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整个社会还是非常朴素,同学间也很少出现攀比的情况,即使有多的零花钱也都是用在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