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听手机为你读首诗

08.01.2015  12:14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黄里)1月6日晚上10点,成都网友“禧尔”点开手机上“为你读诗”的微信公众号,播放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听完后安然入睡。而远在齐齐哈尔的郝荣芳埋头在电脑屏幕上,搜索音乐和视频资料,为自己朗诵的下一首诗歌配搭背景。

        “读首诗再睡觉”、“诗歌是一束光”、“秋歌读诗”、“为盲胞读书”……入夜时分,天南地北的手机用户在读诗、听诗,参与到收听朗诵美丽文字的网络中。

        诗歌与朗诵者偶遇在网上

        郝荣芳在网上朗诵,始于2011年。偶然听一个同事说“在网上唱歌”很好玩,她就试着操练了一下自己擅长的朗诵,然后把自己朗诵的诗歌放到网上去,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朗诵品牌”。

        去年,“三八”节,郝荣芳准备录制一首与妇女有关的诗,上网搜索,发现了四川作家银莲的诗歌《天下女人》。“在飘雪的北国/你是火红的枫叶/在水绣的江南/你是出水的芙蓉……”录制完后,她把录音传给了作者银莲,从此建立了作者与朗诵者的网络搭档关系。今年母亲节,郝荣芳在网上找到漂零的《再写母亲》,朗诵声音传到网上后,当天的点击率就是一万多。QQ空间里有3000多访客的留言。

        到诗人的网络空间找诗,给它们配上朗诵,成为郝荣芳的乐趣,朋友们说:“看人家老郝,虽然也是上网成瘾,却是那么的高雅。

        诗人况璃和一帮川渝诗人开了个微信平台叫“秋哥读诗”,“形式很像是手机上的卡拉OK。把自己写好的诗读给大家听,然后一起品评。”加入“秋歌读诗”微信圈的朋友,每天早上都会收到系统传来的一首诗和诗评。

        听诗读诗聚起朋友和温馨

        网友“禧尔”曾经是电视台记者,朗诵是业余时间的最爱。离开电视台后,她找到了手机平台延续自己的爱好。“一边陪着女儿做作业,一边点开‘为盲胞读书’,捐赠自己的一段声音,连接起大家的爱心”,已经是“禧尔”晚间常做的事情。

        她给记者介绍了朗读的制作过程:点击手机软件或公众号,发出一段“想读”的申请,很快就会传来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段小故事。然后点击屏幕上的“朗诵”,就可以对着手机录下自己的一段朗读。回传给系统,如果被系统选用,你“捐赠”的声音就会被其他人收听到,或者和其他人的朗诵一起,一首长诗很快就连接起来,传给手机用户。

        有一次,郝荣芳把陆游的《钗头凤》朗诵了一遍传到网上,但总觉得有点欠缺。不久,河南商丘的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说:“你朗诵的《钗头凤》我听了20遍,我们能配合吗?”第二天,“陆游”和“唐婉”在网上完成了配乐朗诵《钗头凤》。“像这样的爱情名篇,需要男女合作才能把词意表达得更完整。”郝荣芳说。

        通过“为你读诗”,银莲还找到了失联多年的朋友。2013年10月一天夜里10点,在泸州城长江边上喝茶的阿康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微信,当诵读者说出作者是银莲时,阿康激动了,他点击微信号,联系上了银莲。“没想到,找回朋友的中间人,是诗歌。”银莲说。

        2014年10月26日,北京知名朗诵者雨音朗诵的一首《大院50年》,配上了当年她居住大院的照片,结果许多当年的邻居聚集起来,老照片越来越多,温馨的情意随诗歌传递开来……

        网络使诗歌更加普及

        如今,“为你读诗”的平台上已经有100万的关注,“为盲胞读书”的公众号也有50万爱心人士在关注。据悉,四川省艺术院近期也将开一个微信公共读诗频道“与诗画同行”,以特约朗诵嘉宾与大众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推出,在手机上打造有巴蜀风味的诗歌互动平台。

        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里读诗相对简单,自己用手机录好自己的“作品”,放上网就行了。而“为你读诗”、“为盲胞读书”、“诗歌是一束光”等,有许多专业人参与,对朗诵的要求也更高。

        银莲认为,网络和手机移动方式改变了诗歌的发表与接受形式。网络解构了文化的垄断,使得诗歌更加普及。知名诗歌评论者霍俊明则认为,在接受方式与阅读条件上,较之传统的纸媒传播,微信等移动终端贴合诗歌的本质,无需正襟危坐,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