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党员干部示范带头 产业助推脱贫“摘帽”

18.10.2016  11:11

 

山地多,山林多,石山多……川南山村,怎样摆脱经济结构单一、村域发展乏力这一困境?筠连县镇舟镇马家村的村民回答得很简单:“依托产业,干出自己的好日子!

依托扶贫政策 发展特色产业

作为贫困村的马家村,全村406户共1601名村民,其中建卡贫困户达87户共322人。近年来,该村村组干部依托县上产业扶贫政策,苦干实干,在肉牛养殖、香桂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马家村二组贫困户周士升2013年刑满释放回家时,因无资金无技术而无事可做。此时,正值村里大力号召发展产业,在村组干部的鼓励支持下,他靠县、镇、村等各项资金支持和亲戚朋友的借款,走上了养牛脱贫之路。

专项扶贫资金8000元买了一头牛,周转金借了5000元……”周士升说,最初是村主任教会他养牛的基本知识,而县、镇组织市、县畜牧专家到村为贫困户、养牛户进行技术培训,则使其系统学到了不少养牛技巧以及治疗牛常见病症的方法。

今年夏天天气炎热时,他家的牛场连续3次断水,都是村上的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时间骑着摩托上山,冒着酷暑帮他找到水源,最终解决了问题。

等这批牛出栏了,我就把之前的借款还了,剩下的再继续繁殖、育肥,慢慢地日子就会好起来。”看着圈里健康成长的新生牛犊,周士升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周士升满是憧憬,“我将依靠扶贫资金支持新建一个120平方米的牛圈,养牛规模能发展到40头左右,两年后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马家村,像周士升一样搞规模养殖的农户不在少数:全村养牛1618头,养牛户达到360户,占全村的88%以上。

有了“领头人” 脱贫不是梦

一个山区贫困村,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从何而来?他们脱贫“摘帽”的底气何在?

说到底,党员干部示范带头,扶贫政策宣传到位,项目资金明白清楚……党员干部带头有了“领头人”,政策宣传到位有了“明白人”,而清清白白的账目则使群众心底的那杆秤感觉“熨帖”,自然就有了干劲儿。

在马家村,提起村主任张启付,大家都说“敢干敢带头没私心!”经过商跑过货车的张启付在2013年当选村主任后,首先自己出资为村上修建了4公里的碎石路,赢得村民支持。随后,开始养牛的他又通过自己的致富经历,带着村民外出选购小牛仔并传授养牛经验。养了3头肉牛的贫困户王宗贵说,有了这样的好干部、政府的好政策,脱贫致富“当然不是梦”。

作为贫困村,我们深知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政策已经给我们搭好了台子,我们必须努力干。”村主任张启付说。现在,马家村全村“好牛贷”和贫困户小额贷款共计610万元,还有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3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养牛资金难的问题;全村已建牛圈1700平方米,正在修建的有2800平方米,还有部分养牛户的牛圈则为旧房改造,也很好地解决了养牛基础设施的问题。

“以公司+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全村现已发展漆树4000亩、种植楠竹2000亩、香桂1500亩。到年底,村里养牛规模能达到2000头,贷款预计能突破800万,加上县上、镇上对我们的技术培训与支持,我们一定能干出自己的好日子!”张启付说。

张择君 周万刚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