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学校举行处级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分享会

29.06.2021  01:1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学校党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安排部署,高质高效推进处级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6月18日和25日,学校举行了两场处级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分享会。党委书记刘强出席分享会并讲话,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苏波主持分享会,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晓琳、王小军以及全体正处级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学员参加分享会。



在两场专题读书分享会上,19名正处级干部分别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大学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应用型城市大学的意见》以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来校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报告时对学校发展和工作提出的相关要求,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聚焦“学史力行”,围绕“怎么看”和“怎么干”作了细致、全面、深刻的分享发言。



刘强在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全校形成相互促进、彼此争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就必须抓住处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处级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通过处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带动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这个“绝大多数”,切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取得实效。本次读书分享会,19名正处级干部聚焦“学史力行”,围绕“怎么看”和“怎么干”,分别作了很好的分享发言,既从面上谈了学习认识,又结合具体实际谈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考,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目标导向,既务实又创新,既谋事又谋势,既谋当下又谋长远,达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的要求。开展读书分享这种方式很好,效果也很明显,各二级单位要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干部师生开展学习研讨,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坚定发展信心。



刘强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范锐平书记来校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报告时对学校发展和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应用型城市大学的意见为根本遵循,以制订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聚焦党的建设、立德树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大学文化八个维度,细化出台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提升等关键领域的五年行动计划以及内部管理改革行动方案、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方案等专项实施方案。要着力实施“九大举措”,即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打造引智育才高地;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构建一流科创体系,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级;大力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全面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国际科教合作,全面扩大对外人文交流;不断强化文化引领作用,全面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切实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全面提升现代治理能力;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推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建设,为成都城市能级提升和教育强市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刘强强调,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应用型城市大学的意见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牢把握到2025年实现“541”的目标任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和俯下身子抓落实的坚定决心,把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厚爱和殷切希望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以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大城崛起。


刘强指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努力使自己的政治能力同担任的工作职责相匹配。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站位担当,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和表率引领作用。党委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党建质量和水平,通过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业务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业务能手作用,不断增强做好业务工作的核心能力,统筹推动学校各项业务工作全面改进、全面提升、全面出彩。后勤保障等部门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导向,树牢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效能,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后勤保障。学校各二级学院要主动谋划,积极作为,真抓实干,结合学校“541”发展目标和自身实际,切实抓好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细落地落实。


刘强强调,百年党史凝结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要持续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高效落实好各项任务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立足成都、融入成都、服务成都,坚持与城市同呼吸共成长,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进姿态向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新征程阔步前进,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编辑:杨启金         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