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扫描交大数字 回望发展步伐(三)

29.12.2014  16:08

3 大工程助力人才培养

近日,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传来捷报,西南交大学子获得全国一等奖9项、二等奖10项,位列全国第一。这正是学校近年来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侧面反映。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以“216质量工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15工程”、“323实验室工程”为抓手,以获批3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大力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216、515和323到底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什么呢?

216质量工程”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园里,活跃着一大批参加学科竞赛的队伍,这些孜孜不倦的交大学子们在2008年至今的7年里收获颇丰:截至2014年10月,我校学子共计在各大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两千四百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60项。这背后是学校强大的教学软实力的支撑: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认证专业11个;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由17门增至52门,5门MOOCs面向全球开课;“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1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7种、铁道部“铁路特色”教材47部;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4个增至7个,新增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2个;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这都得益于学校在2008年启动并大力推进的“216质量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工作。

216质量工程”包括:“两个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一个平台”(教学信息化平台)和“六项建设工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通过“216质量工程”不断深入实施,学校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设成果,逐步建立起了确保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其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216质量工程”的统领和核心,为做好这项工作,学校率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国内出版的2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业规范引领了轨道交通优势专业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在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面表现不俗,而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学校也构建起初步构建起“4+X、3+X”两个系列和5种类型、多种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建立了创业工程双学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

515工程”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奠基

学校于2010年开始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的“515工程”——以5年为周期,瞄准“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1个目标,重点实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工程”、“研究生优质生源培育工程”和“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5项工程。该工程以高水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引领学校发展战略转型,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自2010年开始立项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目标导向育人、规范引领育人、科教融合育人、校企协同育人”的阶段性特色成果。以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荣获2014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了给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和成长氛围,学校建立了层级递进式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和培养机制。从2010年至今,“博士生创新基金项目”共资助博士生194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共资助博士生41人,“拨尖创新人才培育项目”共资助博士生107人。学校通过实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便是一个例证。另外,在由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2012年、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随机抽检工作中,我校被抽检的34篇博士学位论文经专家评议全部合格。通过着力培养,学校已涌现出一批具备行业领军人才潜质的博士生,如王开云博士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周宁博士提出“长编组高速列车双弓受流最佳弓间距算法”等等。

通过搭建学科交叉融合、支持自主创新的科研实践平台,构建企(行)业全面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新机制,我校研究生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在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学生竞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竞赛中,我校研究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另外,研究生成为学校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出主力军的格局已经形成。近三年来,我校共有授权专利510项,其中研究生参与率达52%,第一完成人为研究生的有38项。发表论文方面,以2011年为例,我校被SCI、EI检索收录论文共有1092篇,其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408篇,论文中有研究生为合作者的占82%。

同时,自2010年开始立项实施的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绩优异,我校成为专家投票全优通过的8个高校之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连创佳绩,2人荣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称号,4位工程硕士获得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称号,电气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3个领域成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领域”,获得1个“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323实验室工程”提升实验教学平台

自2008年启动“323实验室工程”二期建设、2009年实施“高水平开放型实验室体系建设”至今,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极大改善,我校教学实验室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多渠道筹集2亿元左右的资金,努力建设3-5个达到国家乃至世界级水平的创新基地,重点建设20个最有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试验中心,通过调整重组并重点建设30个左右具有特色的专业实验中心。2004年,“323实验室工程”启动建设至今,我校已建立起包括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的实验室等在内的较为完善实验室体系。

在实施“高水平开放型实验室体系建设”以来,学校打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界限,各类实验室完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开放共享,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师生开展高水平实验、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截至2014年,我校高水平开放型实验室体系建设共投入专项经费4245万元。同时,为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学校设立了“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项目”,如此一来,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研发、改造出了一批水平高、质量好、可推广的实验教学仪器和实验教学项目,其中,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发的“地磁场测量演示仪”获得全国高校第八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展一等奖。

在这样的实验教学平台之上,学校坚持“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加强综合,引导创新,自我发展”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按照课内实验教学和课外实验科技创新活动两条主线,在提高实验质量、更新实验项目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课内实验教学方面,我校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比例大幅度提高,由2008年的57门增加到目前的201门;注重实验教材建设,目前出版实验教材近40本;加强实验项目建设,目前,全校实验室开出的教学实验项目由1604项增长至2273项,其中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比例大幅提升。在课外实验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学校由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牵头组织实施了“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 14期、“个性化实验项目”9期,又自2009年起每年举办“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课外实验竞赛活动”。这些活动覆盖面广泛,受益者众。以今年的第六届大学生课外创新实验竞赛活动为例,全校共有16个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组织了48项实验赛事,参与学生近13000人次,指导教师近600人。

分层次,多模块,与理论教学相互融通,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参与了科研实践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而研究生们更是利用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在科研旅途之中越飞越高。

 

216+515+323+……使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多项建设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校园研究型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生在国内外科创、文体竞赛中成绩突出;打造了以“创源大讲堂”、“明诚大讲堂”、“妙语茶香—研究生下午茶”、“青春交大行”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育人效果日趋明显;六万余名毕业生奔赴大江南北,遍布海内海外工作岗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也获得全国“就业50强”称号殊荣。……

在“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发展方针下,学校不断深化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统筹部署特色发展和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教育兴国、育人报国的历史使命,培养了一大批独具交大特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2月10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大会召开,培育“五有”交大人的路就在脚下、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