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巡礼】改革驱动科研发展  奋斗书写壮丽篇章

18.06.2020  01:03
      【编者按】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阔步前进,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局的关心指导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进程中谱写出崭新的“西南科大篇章”。

回首五年多以来的发展历程,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坚毅前行、不断突破,实现了西南科技大学跨越式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发展催人奋进,为了更好地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现推出“党代会巡礼”专栏,多角度展示自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喜人成绩,以辉煌的成果鼓舞人心,统一思想,继往开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们将以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西南科大贡献!

 

五年多坚持锐意改革,心系发展;2000个昼夜栉风沐雨,玉汝于成。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行政深刻认识并贯彻落实“科技是引领创新的第一要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党建带动科技工作深化改革创新,聚力“双一流”建设,引领全校科研人员携手而行,久久为功,全力推动学校党委行政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书写着改革驱动科研发展的壮丽篇章。

科研平台: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档升级

五年多以来,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获批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获国家遥感中心批准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达到6个。

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年年有新增:2015年,新增四川省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互联网健康服务融合工程实验室;2016年,新增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泥基绿色建筑材料工程实验室;2017年,新增四川省非金属矿粉体改性与高质化利用技术工程实验室;2018年,新增危险废物与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9年,新增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31个,其中国家级6个、部委级5个、省级20个。

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不断蓄力孵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质量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核。制造过程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变更依托单位协议签署,发展论证报告通过评审并报科技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学科实验室已提交相关申报材料;逆境生物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申报材料进入修改阶段。

(四川省首个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

 

(四川省属高校首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我校)

 

科研项目:国家自科基金梅花香自苦寒

五年多来,共获得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2972项,立项经费7.3亿元,到校经费5.77亿元。

董发勤教授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徐龙华教授获得学校历史首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学校与多家董事单位深度合作组建的军民融合研究团队申报的《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整体立项资助。

(《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整体立项资助)

(学校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暨专题辅导会)

学校组织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暨专题辅导会250余场次,邀请相关科学部会评专家来校作专场辅导报告100余人次。

科研成果:重要科研成果宝剑锋出磨砺

五年多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3项,其中《复杂水域动力特征和生境要素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铝电解槽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及推广应用》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强辐射环境强适应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五年多来,共发表学术论文6311篇,其中SCI收录2062篇,EI收录563篇。JCR论文2026篇,其中一区398篇、二区579篇、三区568篇、四区481篇。

五年多来,共发表自然指数期刊论文67篇,ESI高被引论文(1%)63篇,T2等级论文15篇,T3等级论文23篇。学校在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TOP200排名中最好成绩位列第96名,为在川高校第3名。2019年,共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1%。

军工科研:国防军工科研兴旺蓬勃发展

五年多来,获得各级各类国防军工科研项目103项,立项经费1.24亿元,到校经费1.05亿元。其中,获得国防军工重点重大项目4项,立项经费达5799万元。学校在全国仅有的3项核应急管理项目中已承担2项,表明学校在核应急监测及装置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在国家国防科工局首次设立的乏燃料后处理专项中我校获得其中2项,立项经费4319万元。国防军工重点项目2项,立项经费1604万元。我校教师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军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及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等相关资质申报各级各类军工科研项目数量逐年攀升,2019年已60余项。

(国军标成功转版升级)(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

 

科研团队:高层科研团队建设亮点频出

2020年4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布了“2019年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名单,我校由张江梅教授为带头人申报的创新团队成功入选。这是我校继2008年首次获得该类团队以来再次获此殊荣,也是我省省属高校唯一一个。至此,我校共有2个团队获得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学校获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获批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学校连年获得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立项,分别是:2016年,杨军校教授“特种高分子”团队;2017年,代波教授“电磁功能薄膜材料”团队;2019年,李强教授“物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团队;2020年,贾彬教授“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团队。

制度建设:科研放管服新生态逐渐优化

制定和修订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试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补助经费认定办法》等政策引导措施,加强和规范了校内科研部门内部控制,提高了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健全了内部监督和绩效评估机制。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追逐科技发展取得新跨越的热血梦想,永远与辛勤的汗水相依作伴。借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东风,全校师生员工将始终紧密团结在学校党委行政周围,在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希望田野里,坚定脚步,辛勤耕作,收获改革驱动创新发展成功的丰硕果实。

(刘芳池   编辑)(科技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