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倒计时】党代会临近,听听代表们关注什么(四)
阳春三月柳嫩新枝,对我校师生员工而言更是一个喜庆的月份,因为第十次党代会即将于17、18、19日召开,又一个5年发展蓝图将呈现在众人眼前。本网记者跟随即将参会代表们的脚步,聆听他们对学校过去5年的感受及对未来5年的热切期望。
关键词:国际范儿、追求卓越、内涵建设、跻身前列
动物营养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宋燕,希望在未来5年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办学指标跻身国内同类高等学校前列。
为此,她具体在5个方面做了剖析:一、学科与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升。建议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着力构建高水平、综合性的学科布局;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各种方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推行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及优秀团队倾斜的人才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初步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教师人均产出水平大幅度提升。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议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基地和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大项目、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坚持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服务区域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建议把建设国内一流农业大学与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有机统一起来,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全方位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走出一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社会的新路。四、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逐步提高。建议实施开放战略,围绕提升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目标,学校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提升国际影响力。
她认为,学校进一步强化改革,最需要在以下方面破冰:一、大学制度和文化氛围。学校深层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还有待凝练,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要继续深化,调动和保证基层组织积极性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建设,教师潜心治学、学生刻苦学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营造等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二、学术研究。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偏少,虽然我校SCI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总量等方面在不断提高,但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的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较少,重大理论创新不够,被SCI收录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和比例有待提升,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进一步努力。三、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不够显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还不能及时反映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人才培养工作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仍有距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关注重视和精力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对外交流。目前留学生生源质量、结构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偏少。学生聆听高水平的国际学者授课、出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参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机会偏少。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重大国际科研项目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方位推进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五、社会服务。完善社会服务战略布局,构建开放式的社会服务网络,扩大科技服务规模和效益,促进产业后勤的规范管理与跨越发展。六、招生和就业。创建个性化、多元化、制度化招生工作方法和模式,吸引优质生源。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精选优质生源,加大硕博连读生、直接攻读博士生比例。在毕业生就业上加强与重点行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她希望未来5年,学校锐意改革,追求教育卓越、研究创新和服务效能,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内部活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推动发展模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早日跻身国内高等院校前列。
关键词:校园文化、实验技术、转专业政策
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张翅希望学校的人事制度更加完善合理,让广大教职员工,无论是教学科研岗位还是管理岗位,无论是在编人员还是合同制人员都能有幸福感和认可度;希望学校在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完善住房管理制度,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
她认为,辅导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学校能够制定良性的辅导员招聘及岗位调动、轮换、培养机制,使这支队伍在三校区间保持稳定和平衡,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对于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扶持,特别是新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培养。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她希望不仅要依托学校持续引入更多的高雅艺术、文化大家走进三校区,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还需要自身文化的挖掘塑造及硬件设施的完善,希望各专业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希望学校的每一栋建筑都有四川农业大学文化底蕴的印记,让师生在楼道里一步一行都能感受到大学文化氛围。
机电学院温洪老师认为,过去5年里,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校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工作,推动发展,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工作,毫不松懈狠抓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继续推进校园民生工程,维护学校和谐稳定,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优异成绩,扎实有力地推进四川农业一流大学创建进程。
作为教学科研人员,温洪认为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科研结果,建设一支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加强实验室管理,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质量非常重要。目前,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一些政策不完善,设施不配套,晋级困难等,严重影响到实验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出现实验队伍不稳定、骨干人才流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理论课教师兼实验课程应充分熟悉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能很快适应社会,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
在他眼中,本科教学、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创新、人才评价聘用机制等都尤为重要,希望做好资金的合理使用,设备的合理配套和维护使用,做到实验室的常态管理和检查,使账、物,卡相符,设备元件摆放有序整洁卫生,以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
食品学院党委学生党代表刁智文认为,我校作为一所西部农业高校,欲跻身百强大学之列,一方面离不开必要的科研教学与生活设施,但核心动力还是拥有一批有学识有视野有灵魂的大学教师。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全校师生有目共睹。
作为一名本科生,他最关心的是大学四年后的发展,认为每年的转专业俨然成为了一次“命运的抉择”,热门专业备受追捧,成都校区门庭若市。他担心长此以往,会造成同学们单纯以薪金待遇评判职业发展的错误观念,丧失静心为学的传统美德。同学们的阅历与信息有限,所做的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所以学校在此应该发挥更直接更有力的作用。
为此,他建议,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收紧转专业政策。我校一校三区的格局已经形成,校区间频繁大量的生源调动,必然对校区间协调发展不利。二是转专业制度一定程度上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对学科建设薄弱的专业倾斜,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校区倾斜。三是大力强化转专业前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理性放弃,鼓励大家因兴趣与志愿转专业而非单纯的“向钱进”。四是积极应对转专业带来的副产物——校区间的隔阂。这种隔阂产生的根源是校区间沟通了解的缺失,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大一同学在转专业前开展参观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加深了解,消除隔阂。
“5年后,我如果有幸走在梧桐大道上,希望最大的感受是‘包容、自信、青春’的校园氛围。”刁智文说。首先是包容,课堂上各种观点可以自由交流,寝室里五湖四海的同学亲如一家,食堂里南北菜系俱全。他认为包容的校园环境是学子们多元个性与多彩梦想的温暖土壤,失去包容特征的大学将是压抑闭塞的。其次是自信,希望5年后将拥有更多使我们倍感自信的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拥有更多自信满满的老师与同学。这种自信来源于长期专研、点滴积累而取得的成功经验。最后是青春,时间带给川农厚重的历史,也将带来新的容颜,憧憬5年后川农的校园,迎新晚会将更加开放多元,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氛围更加浓郁,校园处处散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人才引进、学生管理、招生就业
人事处处长肖洪安谈到,自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日新月异的一系列变化: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新的风气、新的机制、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职工的精气神和民生福祉,大家的幸福指数和价值认同,每一位身在其中的川农人都感同身受。
他眼中,过去5年“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和落实,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不拘一格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教职工分层次激励,构建多元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每一位教职工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展示自己,激发潜能,体验成功,由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肖洪安相信,第十次党代会将为学校发展规划一个全新的目标、全新的蓝图、全新的梦想;学校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继续保持目前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学科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校园更加文明,环境更加美好,师生更加幸福,让学校真正成为大家眷念的精神栖息地和生命价值实现地。人事处处长肖洪安谈到,自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日新月异的一系列变化: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新的风气、新的机制、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职工的精气神和民生福祉,大家的幸福指数和价值认同,每一位身在其中的川农人都感同身受。
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长李武生对过去5年的总结是3个字“大、快、高”。“大”就是学生规模加大,校园面积扩大,学校名气更大;“快”就是改革深化推进快,教师待遇提升快,学术成果增加快;“高”就是师资整体水平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率高,师生幸福指数新高。
他认为,未来5年,学生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为本这一根本理念,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高质量这一根本内涵,全员育人这一根本途径,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全力助推学生成长成功。希望在更好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骨干作用基础上形成真正浓郁的全员育人氛围;在更好发挥党员、学生干部表率作用基础上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格局;在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搭建一批真正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助推学生全面成长的实践活动平台;在更加优化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基础上构建起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开心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快速成才的成长环境。
他希望在新一届学校党委领导之下,全体师生员工更加凝心聚力,乘势而为,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在实干巧干中筑牢赢取创建一流农业大学的坚实基础。希望未来5年学校实力更强,英才汇聚,学风更浓,人才辈出,校园更美,人人幸福。
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刚认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川农大110年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发展速度最快的5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下,5年里学校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砥砺前行,5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硕果累累,成绩喜人,谱写了川农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新篇章。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代表,王刚有3点切身体会:一是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明确而清晰。5年来,全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同心戮力,开拓奋进,大力弘扬“川农大精神”,持续推进了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成效显著。二是领导班子工作作风大胆而有魄力。以建设一流现代农业大学为目标,做好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常态下川农大实践,以重点学科群建设为需要,加强了成都校区高端平台建设,圆满地完成了校区战略布局,为下一步高校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建立以“双支计划”为代表的激励竞争制度体系。5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并汇编成册,推进依法治校,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大师生员工受益匪浅。
他认为未来5年,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大学适龄人口的快速减少,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出现了招生难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农林院校将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他建议,要强化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一是进一步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扬长补短,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二是统筹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提升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化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为学校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反馈。
关键词:学院发展、制度支持、团结拼搏
林学院党委书记郭东力在学校工作了34个年头,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感觉过去5年是学校发展变化最大的5年,5年中师生员工再次经历了大地震的考验,学校完成了一校三区的布局结构调整,自己所在的林学院也从雅安校区整体调整到了成都校区,她用4句话来简单概括对5年变化的感受——“领导有力,勤政善为”;“凝心聚力,务实奋进”;“成果丰硕,和谐共享”;“运筹帷幄,完美跨越”。
郭东力多次参加学校党代会,此次是她高教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她告诉记者,每一次作为一名党代表都不仅仅是个人荣耀,更重要的是对学校学院的一份责任和历史使命。过去5年,林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抓班子、带队伍、激活力、创和谐、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实绩,先后获得了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总结成绩,是为了继往开来;正视不足,我们才能更进一步。
她认为,相比其他高校的同类学院,林学院的工作在不少方面还有待突破,比如: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突出;团队建设进展缓慢,领军人才缺乏,团队建设和培育工作亟待加强;标志性的国家级科技成果仍未实现零的突破,承担的纵向重大课题较少,研究基地建设刚刚启动,急需加快建设步伐;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新常态,新要求,新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信学院在未来5年发展中将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定地走好改革发展的“破冰之旅”。
她希望未来5年,学校能建成数字化、智慧型校园,校园环境建设更具文化底蕴和农业大学特色,除了有标志性的艺术小品、四季农业作物,更有科属齐全种类繁多的树木花卉植物,让美丽校园成为广大学子最便捷的林木学习园和园艺博览园。希望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的同时更加开放,有更多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落地,在校园里能见到更多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让我们的校园更具国际范儿。
“未来五年,有沃土,有大树,有名师,有丰富、开放的校园文化,有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玉米研究所卢艳丽研究员表示,在国家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希望我校完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努力建立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的学科评估制度,扩大交流合作,推动我校的几个重点科学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希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源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素质不断提高。同时,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以及完善的评价体系,避免大量的低水平实验重复。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马恒东从两个视角分析对过去5年发展的感受。前三年,他主要从外面看,轰轰烈烈、高歌猛进;近两年来,作为学校一份子,他从内部感受,攻坚克难、善做善成。作为党代表他参加过学校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并当选第八届纪委委员。后来响应组织号召到高职高专院校工作了7年。从省内外本专科高校的对比中,感受到川农大政通人和,三校区布局思路清、抢抓机遇推进快,干部人事分配政策方向准、调动了各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项社会职能实现全面提升,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在帮助两校推进学分制等教学建设、成功立项省级示范后,他毅然返回川农工作。
他认为,现在,三校区布局和中层部门架构进入相对稳定期,全面依法治校制度体系有效运作,为转入内涵发展为主打下了坚实基础。远程与继续教育工作也和全校的形势一样,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创新,2014年跃上一个大台阶,2015年又有新增长,特别是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办学收入接近翻番。为此,期盼学校继续关怀重视远程与继续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好2015年1月学校远程与继续教育工作推进会确定的“五大战场”定位,一如既往地在体制机制改革、人员安排、资源与平台建设共享、校区部门间配合等方面大力支持,发挥继续教育独特的育人职能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他希望,保持风清气正、团结拼搏的良好校风,出成果出人才,在国内外拥有更好的口碑;加强资讯平台建设,三校区在运行上像一个校区(包括远程教学、学术讨论、会议互动)一样方便又能发挥各自优势;每位师生员工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旅游学院院长杨启智认为,过去5年是一个民生不断改善的5年,教师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使教职员工社会地位显著提升;过去5年是一个制度不断完善的5年,学校出台了或完善学科双支计划、人事、研究生管理、教学等制度;过去5年是旅游学院得以快速发展的5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院专业进行了调整,成为了一个有学校特色的专业性学院。
杨启智结合旅游学院发展现状,畅谈了未来5年的发展愿景。旅游学院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学院,说它年轻,它成立时间短,只有6年,办学经验缺乏,3个骨干本科专业有两个是新专业,目前尚未有一届毕业生,大部分骨干教师也是新进教师。说它“古老”,是因为原林校中的林学类教师基本在我们学院,由于专业的调整,学院部分教师处于无课上、无学生可带。这种情况下,如果仅靠学院自身的发展来解决,时间比较慢,希望学校能够在教师培训进修、转岗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未来5年,他也希望旅游学院学科建设有个新的高度。目前,学院的学科建设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但要从有发展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非常缓慢,困难重重。在研究团队方面,虽然我们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济、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力,但相关的国家基金数量太少、高级别的论文太少、有影响力的专著教材太少,最为关键的是,有省内和全国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缺乏。在硕士点建设方面,还需考虑对本科生的带动作用,现有专业学位由于有本科毕业3年才能报考的限制,没能有效激发学生读研的积极性。因此,希望未来5年在学校的支持下,能够培养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能够有一个科学学位点。
同时,他希望学院能够在民生方面有较大的改善。现在学院教师平均分较低、收入也处于学校中层单位的中下游水平。从内因来讲,希望老师们能够从科研、社会服务、提升职称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业绩分,增加收入。从学院层面来讲,创造能够激发老师们科研、社会服务、提升职称方面的环境与条件,培育、培养从事科研、社会服务团队带头人,探索其它开源渠道。此外,同样要重视学生培养质量,优秀毕业生是我们未来民生得以根本改善的最大保障。
资源学院郑子成教授希望,未来五年,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等方面,优势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其他学科均能协调发展、有所突破;各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上一个台阶;校园文化在“川农大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创新,校园更加美丽和谐,建成西南乃至全国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农业大学。
他认为,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优势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应兼顾学科间的平衡发展。建议学校应打造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以及院级的不同层次的科研平台,让各类科研人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尤其是让青年人才干事有平台、科研有条件。同时,应强化引导各平台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建议学校加大教学、科研平台的投入和高效管理(如教学、科研以及办公场所),在大型教学、科研设备以及实验室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完善相关考核与激励制度。
商学院邹芳老师对过去5年的发展感到骄傲。 学校不断完善并出台一系列管理文件及配套措施,高屋建瓴,制度先行,规范管理,让奋进的人有了方向,让努力的人看到希望,作为川农人见证学校脚踏实地的前进并参与其中,感到骄傲而振奋。
她结合自身或本单位谈了对未来5年发展的期盼。商学院用了过去5年的时间,理顺了专业结构,广泛扩充吸纳人才,找准发展定位,实现学科建设新发展。未来5年,商学院应继续立足本科教学,借助学校“三大计划”等多项举措推动,培养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专业能力,更要有健全的人格的具有商学院特色的人才。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走出去、引进来,实现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让学生们真正专业自信、学院自信、未来自信,给予学生更多专业培养的“获得感”,完成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另外,大学的核心是学科建设,做好学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队伍,所以在未来5年期望我院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多项政策与举措,借学校跨越发展的东风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成果方面有更大的提升,实现稳步前进。
离退休党支部苏晓萍老师在学校工作了近40年,感觉刚刚过去的5年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改变,赢来了和谐奋进的环境,作为川农人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展望未来,她希望学校多关心为发展贡献了全部青春的退休教职工;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创造更有利条件继续培养优秀人才,尽快多出大师、大家、大成果;重视和重点扶持学校已有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她用一句话描绘未来5年“鸟语花香环境优美,宜学宜研条件优越,文明礼貌师生和谐。”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