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并非“免费午餐” 现实教训让政府和企业更加谨慎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刘莉)开张1个多月,成都市温江区择一城颐养居已经接到40多个床位的预定,超出了院长李添立的预想。
择一城颐养居是温江区第一个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由政府出资3000多万建成,再引入社会力量运营。不过,不同于一些地方政府“全包干”的做法,温江区要求经营方也要投入——青羊区一家中老年服务中心中标项目后,花费了600多万元添置各类设施设备。
这有一点“保障”的意味。早在2008年,温江区政府就尝试与民间资本合作,但结果并不理想:寿安镇的一家养老院因为经营不善,最终由政府回购,“回归”成民政局的下属事业单位。
在温江区老龄办主任叶琳看来,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是趋势,但谁适合进入,怎么进入,还需要不断探索。
公建民营并非“免费午餐”
择一城颐养居位于温江区永宁镇天王社区,是镇上最“打眼”的建筑——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亮丽的橘色外观,接待厅摆设得如酒店大堂。
室内地面铺设的是防滑PVC地胶,楼梯、走道上均有无障碍设计,并装有多个报警按钮;房间内,床铺安装有保护栏,床头配有紧急呼救器,空调电视洗衣机俱全,淋浴间还配置了坐椅。
“一共200张床位,可选择双人间或单人间。”李添立说,颐养居内还设有康复理疗中心、小影院、歌舞厅、棋牌活动室、情感吧、社工服务站等,力求让入住的老人“享受”生活。
来永宁镇前,李添立所在的公司与青羊区合作开展社区养老项目,一度萌生自建养老院的念头,“土地成本太高,只有望而却步。”公建民营的模式给了机会,去年,温江区投资3000多万建好了房屋后公开招标,经过比拼,李添立他们最终胜出。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免费午餐”。根据招投标的条件设定,公司必须投入资金参与运营。李添立算了一笔账,入住达到65%以上才能收支平衡,要收回600多万的成本,也许要10年。
在叶琳看来,这将对企业形成一种压力:“只有科学运营,做好服务,才能收回成本并盈利。”
教训让政府和企业都更加谨慎
叶琳的担心不无道理。
早在2008年,温江区就尝试与社会资本合作,以民建公助的方式在金马镇和寿安镇修建了两所养老院。具体的方式是政府以基准价格提供土地资源,企业出资修建养老院。
“政府要求,这两家养老院都要为五保老人、孤老服务,收费标准比照国家给予五保老人的生活补贴,同时可以获得每人每年2000元的床位补贴。”叶琳说,实际运行下来,效果却不好。
入住的老人抱怨服务不好,反映房屋质量差、伙食不好、不够专业;企业也觉得没“搞头”,收的钱不多,支出却不少。叶琳说,民政部门引导企业多送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但涉及到培训费,企业就“不来气”。
2012年初,寿安镇的这家养老院由政府回购,变身成了温江区民政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温江区第二社会福利院。现任院长吴定华接手后,分批次地重新装修了房间,安排了原来2倍的工作人员,并且引入了一家医院,为老人们就近提供医疗服务。
现实的教训,让政府和企业都更加谨慎。“一味地追求利润,必然会导致服务水平下降,事故频发,结果就是死掉。”李添立表示,他们已经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探索可持续的赢利模式,“比如开发更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他们盼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后,能与政府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社会组织参与是一条可行路径
在温江,“公建民营”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微型养老。
今年1月,位于温江区柳城家园全日居养老中心正式运营,为柳城街道的老人们提供全托、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服务。柳城街道提供了一处楼房,安放了49张床位,目前全托的老人有36个,加上日间照料的,基本满员。
曾有企业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但柳城街道办副主任俞元峰不太愿意“接招”。他认为,与企业相比,社会组织更加贴近目前社区养老的公益属性。最终,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圆缘关爱养老服务中心承担了这个项目。
运行不久,俞元峰就感觉到“专业人士”的不同:喂药有流程,药品摆放有规则;菜单很讲究,米饭至少要煮两锅,一锅硬一点,一锅接近流食。有一阵子,一位80多岁的老人总是感觉已去世的老伴还在身边,常常一个人对着空气说话,“如果是社区干部来,只能言语上安慰。”俞元峰说,专业社工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解决了这个问题。
即便如此,政府仍不能放弃监督权。今年8月,项目负责方向老人收取空调费,柳城街道获悉后立刻进行交涉,提出增加费用应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区干部、居民代表以及老人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项目负责方退还了已收取的费用。
俞元峰打算,将这种模式复制进更多的社区。据悉,目前柳城街道正在建设3个点位,年底前投入运营,“目标是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真正地做到离家近、不孤单、功能齐、服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