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铁券”也如一方废纸

27.07.2015  14:24

    皇帝高居权力的顶峰,控制着无数社会资源,如果向某个人作出承诺,按理应该是很容易实现的。然而,历史上一些皇帝偏偏说话不算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

    太师、左丞相李善长可谓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无论是辅佐朱元璋夺取江山,还是后来帮助他治理天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也认可他是明代开国第一功臣。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得到皇帝赏赐的“免死铁券”。铁牌上这样写着:“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

    最初几年,朱元璋对李善长不可谓不关照。洪武七年,朱元璋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提升为太仆寺丞,洪武九年更是将女儿临安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祺成为驸马都尉。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将左丞相胡惟庸处死。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的,又是他向皇帝推荐其任左丞相的,当时不少大臣向朱元璋建议处死李善长,朱元璋没有同意,只是削禄一千四百石,以示警告。

    然而,充满了权势者个人盘算的承诺终究是脆弱的。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一案重新被翻了出来,罪名也由“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通倭通虏”就是勾结日本、蒙古谋反。既然是谋反,自然有组织,有组织必然有头领,举荐过胡惟庸、 已经退休的李善长被认定为幕后主使人。

    朱元璋给李善长钦定的“犯罪情节”是:李善长之弟太仆寺丞李存义是胡惟庸的亲家,因为姻亲关系,两人时相过从。胡惟庸要李存义暗中游说李善长一同起事。李善长听后惊悸地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这是要灭九族的。李存义将李善长的话告诉了胡惟庸。胡惟庸知道李善长一向贪婪,经不起诱惑,十多天后,又派李存义游说道:一旦事变成功,就将淮西这块地盘分封给你,让你称王。李善长动了心,但此人工于心计,叹息道:我老了,我死了,你们自己去搞吧!接到李存义的报告,胡惟庸大喜,立即拜访李善长。李善长将其引入密室,屏退左右,密谈良久。胡惟庸欣然而别,立即指使“胡党”中人林贤,邀请日本军队参与;又派遣元朝旧臣封绩带信给蒙古,请他们出兵接应。

    既然李善长“逆谋不宥”,朱元璋自然可以收回自己的承诺。对此案,朱元璋如此处理:77岁的李善长及其家属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其儿子李祺一家,因为妻子是皇帝的女儿的缘故免于一死,逃过一劫。

    这个案子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冤案。据历史学家吴晗考证:封绩是江苏人,从未到过北边,但明太祖与其御用大臣偏偏要逼他供出胡惟庸通元的罪状,后来觉得有破绽,又将封绩改籍为河南人,把他的身份改为元遗臣,又叫他引出李善长,还给林贤捏造一串事件,算作通倭。一句话,朱元璋给李善长定的是“口袋罪”。

    朱元璋最初给李善长的“免死铁券”并非毫无诚意,否则,他也不会同时给李善长那么高的待遇,与之结儿女亲家,更不会提拔李善长的弟弟。只是皇权太有诱惑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朱元璋始终处于一种如何保护既得权势的焦虑中。这种焦虑使他将每一个可能威胁到他或其子孙权力的人都当成假想敌。李善长很有能力,后来又拥有了赫赫权势与如日中天的威望,朱元璋对他怎么可能放心呢?他最初决定要给李善长“免死铁券”是一时动了真感情,后来想将李善长处死是希望确保江山的长久安全。有个故事颇能说明朱元璋的心态。某日,太子朱标谒见父皇,说:杀人太多太滥,恐怕有伤朝廷和气。第二天,朱元璋将一把长满刺的树枝丢在地上,要太子捡起来,太子面露难色。朱元璋说:知道吗?将树干上的刺除去,你就可以使用了。我现在诛杀功臣,就是为你消除隐患。就在这个所谓的“胡惟庸通倭通虏”案中,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开国元勋都受到株连,更说明了这一点。

    皇帝的承诺是靠不住的,哪怕写在铁牌上,也如一方废纸。反过来说,一个人只有人求他、没有他求人,谁的承诺又靠得住呢?(作者游宇明为湖南科技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