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以产业转移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

27.06.2014  00:00

  任俊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6月25日中国政府网)

  从国家层面来看,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是对我们实施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力政策支撑,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东西部差距依然明显。在国家政策层面,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于中西部地区弥补薄弱环节,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创新升级,进而实现整体经济提质升级,意义重大。

  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看,也亟需通过产业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的能力,提升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此前,李克强总理在英国智库的演讲中提及,“现代化,就其主要内容说应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无疑是本届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让人们能够就近实现城镇化。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通过产业转移为群众拓展就业和发展空间,才有望实现就近城镇化,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对东部地区而言,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有望缓解城镇化人口压力,进而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从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来看,通过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能进一步发展地区优势产业。中西部地区具备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在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方面,也具备很强的待开发能力。此次常务会提出,有序推进西部煤炭和现代煤化工、西南水电、北方风电、沿海造船等基地建设。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能有效发挥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聚集。

  通过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也将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这一方面能够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将直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支持老少边穷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产业转移需要政府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区域互动合作必不可少。将产业转移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有效衔接,能加快推进中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此外,产业转移也会促进中西部地区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

  在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这其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政府工作发力的关键所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政府工作来说,应该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更加重要的是,应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要在确保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我们既要实现经济发展,更要保护青山绿水,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