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四川大学:弦歌不辍 书香育才

18.11.2015  15:49
        11月18日,《光明日报》04版以《四川大学:弦歌不辍 书香育才》为题,对四川大学发挥研究型综合大学优势,坚持以“经典研读、和通中西、知行体悟”为路径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特写报道,展现了川大师生品读经典、营建书香校园,积极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讲、读中行的生动图景。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四川大学:弦歌不辍 书香育才
       
          每年开学季,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川大人会抚摸历尽沧桑的古建筑群,赏银杏之繁茂,沿着千米长廊逆流而上,细细品味四川大学一百多年间的历史风雨。厚重古意之下,是四川大学积淀百年的书香气息和独立精神。
       
          人文课堂,一辑经典扬雅风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工整娟秀的蝇头小楷,勾勒出一名绝世独立的倾国佳人。这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杨航月耗时两个月完成的《玉台新咏》手抄读书笔记。一幅幅精美的诗配画和拙朴真挚的品读感悟被上传到微博后迅速走红,引发网友热议,被誉为“最美作业”。
       
          杨航月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人文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浸润。从2004年起,四川大学组织名师名家开设《中华文化》必修课,囊括文、史、哲、艺四大领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文理工医各学科学生无缝衔接。11年来,12万余名川大学子在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上修读经典、研读历史、探讨哲理、品鉴艺术,在专业学习之余更添一份人文情怀。
       
          近两年,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四川大学还陆续增设了《中国诗歌艺术》等几十门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公选课,构建起具有川大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深厚的人文底蕴转化为学生的课程和兴趣,为学生的气韵打上“川大烙印”。
       
          和通中西,一国文化弘四海
       
          不出校园,就能聆听世界一流大学教授授课;不出宿舍,就能与来自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的学子交流互动。伴着书香,四川大学的中外交流也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川大,收获最美的记忆和最好的朋友”,这是来自哈佛大学的学生班达娜在书法课上请教老师后写下的“即兴作业”。短短几周的学习,虽然中文还说得磕磕巴巴,毛笔字也是“抽象画作”,却丝毫不影响她对中华文化的喜爱。
       
          在“国际课程周”活动中,四川大学各学院都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以及交流项目,满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不同学术特长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中医、书法、武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授留学生武术课的教师向勇看来,让外国同学见识武术、学习书法,其实就是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书香中,领略中华文化多样之美。
       
          知行体悟,一缕书香伴终生
       
          校园的书香感染着每一位川大学子。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觉到书香氛围。楼梯下、走廊拐角处、大厅落地窗户边,随处可见精心设置的休息阅读交流空间:“小清新”的沙发、随意拼接组合的书桌、方便取用资料的阅览架、专供茶水点心的服务柜台……让课外讨论、阅读得以随处进行。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曾寄语学生:“我希望你们都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神,真正成为精神富有的人。
       
          精神富有离不开书香灌溉。化学院学生柳媛闲暇之余总会来到休息室阅读交流空间,捧一本书从晨光熹微读到星光灿烂。虽然是一名理工类学生,她依然向着自己的“文艺青年梦”步步前行。与读书相伴的,还有她在社团里的美好回忆:在自在诗文社里写新诗,在戏曲社制作川剧脸谱,在茶学社品味川茶清雅。
       
          不高山下,琅琅书声传雅韵;锦水河边,绵绵书香育英才。一堂人文讲堂、一项国际交流引领着川大学子在书香校园里,品读人生。(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曹薇)
       
          光明日报报道原文链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11/18/nw.D110000gmrb_20151118_5-04.htm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