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时光】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什邡“扶贫超市”助农增收

20.10.2017  18:30

 

   地点:什邡市隐峰镇寿增村

  (记者周鸿 摄影报道)“当听到十九大报告中说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时,我感到特别高兴和振奋。”什邡市隐峰镇寿增村79岁村民雷贞清老人说,从身边就能感受到变化,村里的道路变得宽阔平坦,贫困村民也越来越少,大家的生活也是一年比一年好。

  雷贞清老人口中所说的贫困村民在减少正是源于党和政府实施的脱贫攻坚工作。自什邡市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去年3月,德阳市首家“扶贫超市”在什邡市隐峰镇成立。

 

因“扶贫超市”而修建的道路

   部门或企业认领项目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10月18日下午,寿增村3组的村民曾令福带着自己的孙儿在外面散步,因为有了一座刚建成的3米左右宽的桥,他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走到对面的村委会。然而没有这座桥的时候,他需要绕路10多分钟才能过去。

  “最大的好处是,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可以通过这座桥很快地到田里去。”曾令福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了,农村建设也逐步跟上去了。

  这座便桥的修建离不开隐峰镇开展的“扶贫超市”。在脱贫攻坚中,什邡探索创新模式,在隐峰镇成立了德阳首家“扶贫超市”,争取提前达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去年3月25日,“扶贫超市”成立,罗列出31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扩建乡村道路、改建桥等。什邡市级部门、爱心企业、组织等在现场认购。什邡市委农工委负责人第一个举起了手,认购了11个项目,现场霎时响起了阵阵掌声。

  “这些项目都是经过走访了解过的,然后上报到镇政府和帮扶单位,最终确定了31个项目。”隐峰镇组织委员王棚说,扶贫项目金额从几千到100万不等,各个价目都有,爱心组织或个人“逛超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购”。当天不到一个小时,31个扶贫项目就被“下单”了27项,募集资金达到453万元。

  据介绍,通过“扶贫超市”,寿增村改扩建乡村公路10余公里,用乡村道路将数个村组联系起来,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扩建和新建沟渠3000多米,极大方便了村民农田灌溉。同时,还改建了机耕井改建、新建涵洞、村级发电站等乡村基础设施。

 

雷贞清夫妇介绍情况

   创新升级订单式精准扶贫

  “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对我们老百姓也是越来越关心。”雷贞清说,家里的卫生间就是政府帮忙建的,生病住院自己支付的比例不会超过10%,家里种植川芎,政府还要发补贴。

 

雷贞清查看种植的川芎

  据悉,雷贞清夫妻种植了2亩多的川芎。种植的好的话,一亩地可以收入4000元,加上补贴,可以拿到近万元。

  “我们成立了川芎合作社,如果遇到川芎的市场行情不好,我们也会对贫困户实行保护价收购。”不过,王棚表示,隐峰镇2万多亩的川芎一直都不愁卖。

  据了解,在解决了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后,“扶贫超市”又将目光投向了贫困村民的自身发展上,于是一项订单式精准扶贫在隐峰镇开始实施。

  2017年年初,隐峰镇安排全镇机关和村组干部到96个家庭进行了细致走访,与214人进行了一对一交流和收入算帐,逐户建立了细化到人的家庭图片文字档案。根据摸底情况,确立了产业、技术培训、文化、土地流转等订单9类订单,制定出每户的扶贫需求订单,帮助96户家庭脱贫。

  “有想种川芎的,我们提供技术;想务工的,帮忙联系当地企业;想要进行培训的,联系农业局或农委……”王棚说,还募集企业扶贫公益基金23000元。

  同时,隐峰镇在调查发现,全镇因病致贫的户数占到了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59.2%。为此,隐峰镇将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力量整合,实施了全民健康管理,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风湿性关节炎、脑瘫、心血管疾病等进行科学统计分类,每村由村干部和乡村医生进行网格化服务管理,镇卫生院开辟绿色检查治疗通道,什邡市医院及民政局帮扶联动,最大限度地解决贫困户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如何让贫困家庭脱贫不返贫,实现十九大报告中的脱真贫、真脱贫。王棚表示,接下来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抓好“扶贫超市”,建立扶贫产业园,让贫困户入社,享受分红,并能够从中得到长期的收益。

  据悉,德阳也将在全市推广“扶贫超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