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 阻断代际贫困——《四川省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教育将为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特别在当前扶贫开发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对象范围、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组织保障四个部分,提出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升计划、就业创业能力培育计划、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五大专项计划。
教育与就业扶贫计划实施的意义何在?《方案》有什么特点?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
实施重大教育扶贫项目
推进扶贫开发攻坚,“人”是关键因素。我省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四大片区”基础教育学校共有9589所,在校学生475.22万人、占全省的31.5%,专任教师26.23万人、占全省的31.7%。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主要发展指标距离教育现代化要求仍然很远。比照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我省“老少边穷”117个县校舍尚有716万平方米缺口(占全省缺口的79%),图书、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课桌凳、学生用床等也存在较大缺口。而在民族地区,学生因语言障碍而流失的情况屡屡发生,教师招不进、留不住问题严重。
对此,《方案》以“四大片区”88个县适龄受教育青少年儿童和薄弱学校、片区外贫困家庭适龄受教育青少年儿童和薄弱学校为对象,从巩固和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实施重大教育扶贫项目、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培育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发动高校开展智力扶贫七个方面实施五大专项计划,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与就业扶贫攻坚的行动纲领。
“五个精准”保基本兜网底
省教育厅负责人介绍,《方案》充分体现出扶贫方向、支持区域、资助对象、扶持重点和资金项目的“五个精准”。
以学前教育扩面提标为例,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四大片区”中除民族地区以外的其余34个贫困县的幼儿保教费减免面由10%提高至20%;职业教育方面,今后在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每年将至少组织2000人参加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针对贫困家庭学生,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将对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新入学的本专科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费补助2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连续资助直到学业结束。
针对不同区域教育突出问题,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民族地区重点实施好15年免费教育和“9+3”免费中职教育,特别是彝区要切实改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低、不稳固、易反复状况;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重点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大班额”现象普遍和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升级和脱贫致富脱节等问题。
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方面,《方案》要求精准投放到薄弱学校,保基本(指针对教育薄弱环节,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兜网底(指聚焦困难群体,保障教育基本公平)。我省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5.03%,比全省的88.01%差23个百分点,其中民族地区仅53.98%。《方案》提出,省财政通过调整省级教育支出结构,支持“四大片区”贫困县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而过去只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记者 江芸涵)
连线
注重培养
贫困地区本土教育人才
农村特岗教师有效补充了乡村教师不足的状况,但服务期结束后,怎样把他们留下来成了问题。
“2014年,巴中市有20余名巴中籍以外的乡村教师回到原籍工作。”巴中市教育局负责人说,虽然数量不算大,但这种情况每年都在发生。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怎样才能留住优秀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定向招录,培养本土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界人士建议,培养本土优秀教育人才,让他们能留在家乡、扎根家乡。
《四川省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提出,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扩大免费师范生计划培养规模,从目前每年2000名增至3000名,并重点面向“四大片区”,进一步优化调整培养方案,切实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 (记者 阳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