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文化味”的乡村脱贫新路

09.02.2018  19:19
  新春将至,一场以“脱贫路上颂党恩”为主题,由当地村民担纲主力、充满浓郁羌族风情的晚会在绵阳市北川县安昌镇金龟村火热举行。如今,金龟村每三四个月就会举办一次文艺汇演。而仅仅两年前,这样的文化活动在当地整年都难得一见。

  金龟村的变化,源于我省的文化扶贫。不少乡村发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转化乡村优秀文化遗产,文化传承、文明创建、文旅融合并行,走出了一条充满“文化味”的脱贫新路。

  激发文化自信,求索精神遗产

  “敦孝悌、笃宗族、和乡党、修祠墓、勤耕织、课诗书”……沿着宽敞的水泥路,走进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类似的文字在各户外墙上随处可见。

  如此遣词古雅、行文齐整的律条,全都出自该村走出的明代高官陈以勤、陈于陛父子。阁老坟村党支部书记赵光洪介绍,2015年以来,当地搜集陈氏父子勤奋、廉政的家风家训等,通过在村办公室、农户墙上、环山公路沿线等地大力宣传,让村民感知家乡历史文化底蕴。

  以地方历史与传统文化促进脱贫攻坚。去年,我省印发《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以文化为灵魂,挖掘文化底蕴,传承乡愁记忆,培育和繁荣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7年,“中国传统村落”巴中市通江县泥溪乡梨园坝村建成“乡村俱乐部”。迄今开展文体活动百余场,全面盘活当地文化资源。

  其实,此前的2016年,这里就举办了首届梨园古村民俗文化节。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山歌联唱”“巴山背二哥”等乡土气息浓郁的节目,还能亲身体验耕牛犁地等农事活动。

  汇聚传承力量,避免千村一面

  开发、利用乡村特色文化,沉下心的细致考察不可或缺。梨园坝村党支部书记何东洪介绍,近年来,当地通过走访笔谈、查阅史料、遗址考证等方式,走访民间艺人等各类人士80余人次,查阅地方史志资料2000余万字,整理文物、墓葬、建筑、音乐等资料6万多字,逐步勾勒出梨园坝村特有的民俗文化。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乡土文化的复兴在今天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了解和传承。

  广安市前锋区龙塘街道黄锋村就开设了一间别致的“村史馆”。该馆收集、陈列了百余件村民捐赠的展品,以竹编相关制品为主,一些人还在现场制作。“竹编工艺在黄锋村已有100多年历史。”该村党支部书记况新军说。

  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为突破口,我省大力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借助传统村庄院落、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文化扶贫有效规避“千村一面”。

  “过去大家忙着挣钱,对文化不太重视。经过这两年的倡导,村民平时也开始着羌服、跳锅庄、说羌语、唱羌歌。”金龟村第一书记李斌透露,当地利用农民夜校等平台,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羌舞、羊皮鼓、草编等技艺,传承、创新羌族传统文化。

  走向舞台中央,拉动产业发展

  在不少人眼中,文化难以拉动经济发展。而在我省,随着发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转化优秀文化遗产越发深入,文化逐渐从“配角”走向舞台中央,“变现”其经济价值。

  依托苗族历史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富强村走出了一条文旅结合的脱贫之路。沿袭苗族每年七月初三“赶苗场”的习俗,富强村已成功举办九届“箭竹苗家风情节”,开发出“苗家哆彩秀”“爱水苗家欢乐行”等15项民俗活动项目,成为辐射川、滇、黔、渝的文化旅游品牌。箭竹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梅介绍,凭借“箭竹苗家风情节”以及经营附近旅游景区,去年富强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余元。仅“箭竹苗家风情节”一项活动,就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6亿元。

  而在金龟村,每年举办的羌绣、草编培训班,不仅为学员免费讲解刺绣、草编技艺,还免费提供绣片、针线、草编材料等,学员的作品则依托专业公司进行营销。

  通过合理的包装与打造,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成为文化资本,甚至可以集聚外界的人气和注意力,拉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李斌介绍,金龟村通过举办“情歌节”“牡丹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不仅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条,还拉动、壮大了猕猴桃产业等乡村经济,开发了系列旅游商品。(记者 余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