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粮万元钱 泸州泸县粮经复合产业实现粮钱双赢

09.12.2013  20:35

   四川在线消息(虞扬 特约记者 曾佐然) 好中差三种田块测产结果表明,千斤粮万元钱目标超额完成!”近日,泸州市农业局组织专家对兆雅镇石龙村粮经复合基地种植的蔬菜进行现场测产,平均亩产4420公斤,按目前市场销售均价每公斤2.50元计算,每亩蔬菜收入11050元;今年中稻亩产643.2公斤,达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今年,泸县紧紧抓住四川省加快推进“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提升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壮大产业基地规模,取得了产业快速推进、粮经协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效果。

   粮经复合 破解增收难题

  泸县是川南丘陵农业大县,人均耕地仅0.7亩,有限资源下,如何稳粮增收成为一道现实考验。为此,泸县把提高稻田复种指数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粮经复合”种植新模式。

  兆雅镇石龙村是泸县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示范基地。水稻收割后,引进业主种植早熟儿菜1290亩。

  “新采摘的儿菜直接送泸州、重庆的超市,每公斤2.5元钱。”承包基地的业主冯小军喜滋滋地介绍说,儿菜一般亩栽2500-3000株,采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一亩产量可达4200公斤以上。11月中旬开始陆续采收,因为上市早,批发价一般2.4元—2.8元每公斤,一亩地一万元产值完全没问题。

  “以往稻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除去成本,没什么赚头。土地出租给业主后,我们不仅有租地费外,还能打工学得技术。”石龙2组65岁了商有芳边麻利地剔着叶片边高兴地介绍说。业主冯小军补充介绍,请当地农民工进行整地、播种、移栽、管理和采收,1290亩蔬菜基地的512户农户共获得租地费和务工费128万元,户平收入2500余元。”

  “除去租地费、整地、播种、移栽、肥料、管理和采收等费用,每亩可以获得4000-6000元的利润。”冯小军保守地说。

  泸县按照资源禀赋的不同,选择优势产业集中、高标准农田建设较好、交通条件便捷的区域,规划建设粮经复合产业基地5.5万亩,实际完成6万亩,其中粮经复合核心示范片3300亩。

  “在不同生态区域,推广适应性强、各具特色、潜力较大的栽培模式。”县农业局副局长杨顺彬介绍,在兆雅镇、福集镇、云龙镇、云锦镇、太伏镇、毗卢镇、嘉明镇推广“菜+稻+菜”种植面积3.5万亩,在得胜镇、立石镇、百和镇、玄滩镇推广“高粱+菜+菜”种植面积2万亩,在玄滩镇、云龙镇推广“稻+菇”种植面积5000亩。

项目整合 打出多样组合拳

  “收成好,还得归功于田、路、渠、机四网贯通。县里统一配套建设后,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机能耕,产量咋能不高?”提及增产增收的主要原因,兆雅镇石龙村村党总支部书记薛世兰高兴地介绍。石龙村今年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土地整理面积1500亩,新建排灌渠1000米,新建蓄水池8口,田间道路2500米。

  “只要能帮百姓增粮增收,政府不怕花钱。”县农业局局长曾一洴说,为加强示范带动,泸县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2013年,依托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打捆项目资金1.3亿在示范区开展以调整田型、平整土地、增厚土层、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配套沟、池、道路、积粪坑等基础设建设。在福集镇、云龙镇、嘉明镇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新增排灌渠系300千米、田间耕作道路160千米、蓄水池225口,改良土壤3500亩。

  “要实现亩产值过万元的目标,还得借助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县农业局副局长杨顺彬介绍。今年,在粮经复合基地推广新型机械32台(套),太阳能杀虫灯、高压杀虫喷雾器120多套,蔬菜良种补助200元,水稻良种每亩补助100元,引进水稻新品种3个,甘蓝、儿菜等蔬菜新品种8个,示范园区实现了良种统供、技术统训、病虫统防、农资农机统配的全覆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