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投入2000万元 推动芦山地震灾区农村社区发展
本报记者 李果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川筛选优秀NGO项目
本报讯(记者 李果)未来3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加多宝和英特尔将共同投入2000万元,通过与NGO(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从社区项目支持、社区能力陪伴、社区人才培养三个层面推动芦山地震灾区的农村社区发展。这是11月12日,记者从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成都召开的“美丽乡村·公益同行——NGO合作社区发展计划”项目专家评审会上获悉的。“美丽乡村·公益同行——NGO合作社区发展计划”自今年9月18日开始公开申请至10月18日,共收到41家机构申报的45个项目,涉及雅安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和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等地。评审会将从进入专家终评阶段的28个项目中,确定最后合作的机构及项目,这些项目分为生计发展和社区服务。
参与评审会的NGO来自四川、重庆、广东、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这个计划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公募型基金会,第一次接受来自企业的定向NGO支持项目捐赠。”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王军说,希望通过3年合作,为芦山地震灾区乡村孵化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本土公益组织和乡村本土公益人才。
王军介绍,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5年开始探索由“操作型”向“筹资型”发展的战略转型,通过公益招投标模式,筛选出有潜力的基层NGO予以资助,逐步形成执行能力强、社会公信力高的公益项目服务机构,推动公益行业良性运行。相关阅读什么样的NGO项目能引资 □本报记者 李果
“帮村民建养殖合作社,现有的25户人里养过羊的有多少?”“羊的权属是属于农户还是合作社?”11月12日,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美丽乡村·公益同行——NGO合作社区发展计划”项目专家评审会现场,第一位登台阐述项目的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负责人米海双,就被评审抛出的一连串提问难住。
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提出了在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发展养殖项目的构想。“我们之前做过调查,相对于养猪和发展种植业,72.22%的村民更愿意养羊。”米海双介绍,基金会为当地25户农民每户购买5只羊,这些受益户每年拿出一只羊帮助其他农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在当地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对于专家们的疑问,米海双回答得并不顺利,“产权问题确实考虑得不周。”
在现场的项目陈述及问答过程中,“专业合作社”成了评审会的关键词。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成都大地社区家庭帮扶中心的计划。在以竹林产业为特色的天全县新华乡柏树村,该中心正准备协助农村合作社对接市场、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负责人陈涛说:“农户只需交竹丝,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加工。竹制品产业链延伸性强,打算用电子商务主动出击市场。”
在中华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王军看来,优秀的NGO项目应当根植一线,应该能发现问题,并具有着力于解决问题的实效。比如在乡村发展专业合作社,“我们资助的NGO项目,应当是当NGO离开受益地后,当地的专业合作社能真正发挥自我造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