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家园点亮新生活
芦山县清仁乡横溪村儿童友好家园里,孩子们在制作彩色纸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副执行主任吉塔·饶·古普塔一行赴川考察——
“这里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乐园。”2月9日,正在芦山县清仁乡横溪村儿童友好家园看书的安香告诉记者,尽管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可大部分时间仍然觉得孤独,自从儿童友好家园建成后,一切有了转变。
安香所说的儿童友好家园,是芦山地震后,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由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实施,在芦山、天全和宝兴建立的5所儿童友好家园中的一个。
近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副执行主任吉塔·饶·古普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麦吉莲一行赴四川考察儿童友好家园项目实施情况。古普塔认为,儿童友好家园在中国从应急状态下的应用逐渐向常态化应用转变,找到新的功能和价值。家园通过为儿童提供服务,已成为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发展、保护和参与中心。她希望这个项目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公益资源、公共资源,以保障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发展。她表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继续加强与四川合作,并希望把四川在推动妇女儿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全球分享。
助灾区儿童走出灾难阴影
汶川特大地震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携手,在我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设立40所儿童友好家园,为受灾儿童及家庭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游戏、娱乐、教育、卫生与社会心理支持等一体化服务,帮助灾区儿童走出灾难阴影,回归正常生活。目前,这些家园已帮助超过30万的孩子走出阴影,成为对孩子们提供长期社会心理支持的有效平台。
芦山地震后,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实施,在芦山、天全和宝兴建立儿童友好家园。安香常去的那所儿童友好家园在芦山县清仁乡横溪村,为附近居住的800余名儿童提供了参与活动及受到保护的安全场所。
2月9日,记者在横溪村儿童友好家园看到,这里有促进儿童早期教育开发的玩具和游戏项目。下午放学后,不少孩子在图书室里做作业,工作人员还为学习上遇到问题的孩子提供学习辅导。有的孩子在玩拼图游戏,还有些孩子在看书。儿童友好家园已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向常态化儿童服务平台转化
“能为家乡做点事情,很开心。”宝兴县五龙乡儿童友好家园工作人员田卫华刚大学毕业,在家园做志愿者。像田卫华一样家乡在家园所在乡镇的大学生,寒暑假都会到家园当志愿者。
儿童友好家园通过与孩子的父母、亲属、教师及其他社区成员一道,共同促进社会网络的重建,推进了儿童友好型社区环境的创建。儿童友好家园已成为儿童、老人和妇女有效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这种政府支持、社区认可、家长和儿童受益的项目模式,为服务社区儿童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正把儿童友好家园工作模式推广到全省,并作为一个重要元素纳入四川儿童保护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各市州已建立21个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儿童之家”扩面。
儿童友好家园这一模式已写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儿童友好家园“四川模式”有望在全国层面得到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