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起5万个妇女、儿童之家

19.06.2017  14:48

 

 

6月16日,女工们在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点工作。吴振其摄

 

在内江市中区妇联举办的夏布绣培训班上,一位带孩子的母亲正在学习夏布绣。本报记者 李向雨 摄(资料图片)

  各级妇联成为妇女群众想得到找得到靠得住的“娘家

  □记者 李丹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6月17日,达州市达川区三里坪街道曹家梁社区妇联的“心理聊吧·关爱之家”社区心理咨询室里,省妇联“幸福使者·母亲课堂”公益讲师余浩杰正在给社区的爸爸妈妈们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心理聊吧”同时也是曹家梁社区的妇女、儿童之家,巾帼维权驿站,家庭暴力投诉点等,凡是涉及社区妇女儿童的相关事宜,均可以在这里寻求到帮助。

  曹家梁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是全省妇联加强基层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坚持改革创新过程中,省妇联着力解决基层没钱办事、没人干事、没阵地做事、活动少的问题,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已有802个乡镇街道完成妇联区域化建设;全省87.43%的村(社区)实现妇代会改建妇联(以下简称“会改联”)。各级妇联成为广大妇女群众想得到、找得到、靠得住的“娘家”,更好地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会改联

  激活基层妇联组织“神经末梢

  作为人口大省,我省女性有4400万人,专职妇联干部53758人,基层妇联组织57400个。长期以来,基层工作力量薄弱是制约妇联发展的一大问题,在一些村甚至没有专职妇女主任。

  2016年,我省启动“会改联”工作,以及打破行政壁垒的乡镇(街道)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改革,将一批来自各领域、各单位的优秀妇女以兼职或挂职形式充实到妇女工作队伍中,激活基层妇联组织的“神经末梢”。

  通过改革创新,乡镇妇联编制没有增加,队伍却变得“兵强马壮”,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变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截至今年3月,我省共3.8万余个村(社区)完成改建工作,451个乡镇进行了区域化建设改革,乡镇妇联执委新增近7000人,村(社区)妇联执委新增14万余人。

  在配强基层力量的同时,各地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破解场所、经费等发展瓶颈。一方面,利用现有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共建,在乡镇、村(社区)建立以“妇女之家”“儿童之家”为主要抓手的活动阵地,目前,全省共建立村(社区)“妇女之家”“儿童之家”5万余个。

  另一方面,落实村妇联主席工作待遇和妇联组织活动经费。我省规定,省市县三级财政按女性人均每年不少于1元的标准拨付妇联经费,村(社区)妇联主席工资待遇全部解决。“从今年起,渠县以每人每年3元的标准拨付妇联财政经费,村(社区)妇联主席每人每月工资不低于300元,使基层妇联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达州市渠县县委书记苟小莉说。

  “网上妇联

  广泛联系“小伙伴

  “来,扫一下,我拉你进群。”眼下,我省各级妇联组织建起家政服务、种养、手工编织、儿童早教、妇女创业、志愿服务、女性电商等上万个网群,自主“入网”后,妇女群众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找到相关专家、妇联干部以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获得法律政策咨询、成才成长辅导、权益问题诉求、创业就业帮扶、婚姻关系调适、家庭教育指导。

  “我省有3260万网民,其中一半是女性,网络成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省妇联负责人说,“网上妇联”这一新工作模式,搭建起与群众交流、为群众服务的新平台。通过网络问计问策、大数据分析等新手段,把握妇女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推出网络产品,提高了妇联组织的认可度、归属感、响应力。

  女大学生群体曾是妇联开展联系工作的难点。去年,省妇联通过网络在省内109所高校开展女大学生思想问卷调查,并征集实施了“春蕾绽放——女大学生思想引领”项目,超过70%的高校和1000多个高校社团参与,其中的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网络话题点击率达2400余万次,发布各类活动宣传信息上万条。

  针对女性创业项目小而精的特点,从去年起,成都市妇联打造了“巾帼云创”创新创业服务品牌,从线上跟踪服务到线下,目前已聚集500余个创业项目、300余名创业导师。在“巾帼云创”平台上,有创业项目的女性创业者可以自主发布项目;想创业却无项目的女性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地点、合作方式、投资金额等条件,发布信息寻找项目。“在创业过程中,背靠‘娘家人’,觉得更安心、更有勇气。”成都VGIRL创投孵化器创始人刘秭奇说。

  “妇联的‘小伙伴’越来越多,意味着妇联组织真正走入多类型妇女群众的心中。”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