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带脑瘫儿子学走路7年:让他活下去困难少些

24.06.2014  12:38

昨日,渝中区嘉滨路,唐玉国正牵扶着做完理疗后的儿子步行回家。

在渝中区白象街,有这样一对父子,只要天气晴好,每天上午10点,总会准时来到长滨路,他俩要在这条路上度过至少3个小时的时光,而做的仅仅只是一套重复过上千上万次的动作——走路。

父亲名叫唐玉国,53岁,忠县新生镇人。男孩叫健健,今年10岁,生下来时就被确诊患有脑瘫,双手拿不动东西,双脚不能行走。十年间,唐玉国带着儿子走南闯北寻医问药,但治疗效果并不乐观。为了儿子今后能独立生活,从2007年开始,他便让儿子学走路。

7年的坚持终于有了效果,如今健健不仅能独自坐立,还能站立一会,“他能走路,就能渐渐照顾自己,那他活下去的困难就少些了。

儿子

每天3小时训练

不是走路就是爬楼

能翻身起来,并坐着不倒,这一系列动作,健康孩子做起来毫无难度,但对于健健来说,学会这套动作非常不容易。

你要看电视,就坐到床上去看。”在出租屋里,记者听得最多的就是唐玉国的这句话,有些严厉,甚至还带着强迫。但父亲的命令,使得健健的身体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在床上坐立完全不成问题,甚至还能独立站立几秒。

近一两年才能坐起来的。”看着孩子的进步,张义苹说:“一年365天,老公每天都要带着儿子学走路,即使每个月入不敷出,也要借钱给儿子做按摩,他说不能间断。

在唐玉国看来,则是自己对儿子进行走路训练多年才取得的一点进步。有了进步,自然要坚持下去。“即便下雨,走路训练也不会取消,只是改在出租房里,仍然还是3个小时,从1楼慢慢爬到15楼。

父亲

每天吃两顿饭 只睡4小时

昨日上午10点,长滨路,雨刚停,这对父子俩准时出现。唐玉国用自己的双手紧紧摁着儿子的肩膀,右脚向前迈一步,儿子的右脚也跟着前进一步。一先一后四只脚,让人觉得有些像缓缓徐行的螃蟹。

其实,为了赚钱和让儿子学会走路,唐玉国的作息时间极其规律,每天只吃两顿饭,只睡4个小时,3个小时的“走路训练”,外加10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

早上7点(出租屋)

两小时煮好40斤米饭

白象街6号3楼一老式民房里,唐玉国已在厨房里忙碌了近3个小时,浑身也被汗水湿透。3小时前,闹钟响起,才睡不到4小时的他立刻翻身起床,穿好衣服赶紧奔到厨房,开始刷锅淘米,准备卖盒饭所需的米饭。

约1个小时后,锅里的水开始沸腾,他从米缸里舀出20斤米下锅,等煮了约15分钟,他拿来一个大筲箕,端起大锅,把煮好的米连汤一起倾倒在筲箕里,一股股腾起的蒸汽把脸熏得通红。他用毛巾擦了一把汗,又从米缸里舀出20斤米,然后刷锅淘米。

两小时后,40斤米终于烹调成米饭,唐玉国才舒了口气:“家里锅不大,40斤米要分两次煮才行,差不多要两个多小时,所以我必须4点就起床。

早上8点(出租屋)

炒好6桶盒饭所需菜品

饭煮好后,唐玉国来不及休息,又系上围裙着手开始炒菜。厨房的地上摆着6个大桶,每个大桶里要装汤汤水水近20斤,而这一切都由他完成。

为什么要煮这么多米饭和炒这么多的菜?原来,20年前,唐玉国和妻子张义苹从忠县老家来到主城后,一直靠着卖盒饭维生。为了省钱给儿子治病,10年前,夫妻俩花500元租下白象街这间民房。

经过4个小时的准备,卖盒饭所需的饭菜已备齐。炒菜过程中,唐玉国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他来不及换下湿衣服,又和妻子一起从碗柜里拿出一系列锅碗瓢盆,准备搬下楼。

因是老式民房,3楼到底层的楼道狭窄,在昏暗的路灯下,夫妻俩都不敢马虎,走得小心翼翼。“一家人能不能吃上饭,健健能不能继续治疗,全靠这些锅碗瓢盆,我宁愿摔了自己,也不肯摔了桌子椅子。”唐玉国说。

早上9点(白象街)

夫妻上街舀饭打菜收钱

夫妻俩把饭菜装上平板车,推到出租屋外的大街上。舀饭、打菜、收钱……两人在一个多小时里不断重复着这几个动作。

一阵忙碌后,40斤米饭和6个大桶里的菜,已所剩不多。趁着空隙,唐玉国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倚着平板车小憩了一会儿。“起来了,时间快到了。”妻子用脚轻轻踹了下凳子,他揉揉眼睛,伸了个懒腰,起来收拾了摊子周围散落的饭盒。

早上10点(长滨路)

儿子走累了奖赏扛肩上

唐玉国撇下妻子,独自回到出租屋。他用锅里剩下的一些米饭,加上些色拉油,做出一道“油炒饭”,他匆匆吃下这不知是早餐还是午餐后,来到卧室。

儿子,快起床了,该去学走路了。”一听到爸爸的声音,健健吃力地坐起身来,等待爸爸给他穿上衣服。

10点,父子俩出现在长滨路。由于双脚无力,健健只能靠父亲手把手拉着,拖着步子走,每走一步,鞋子便会在地上摩擦,然后拖出一道浅浅的划痕。走上几步,唐玉国会适时放手,让儿子独立站立几秒,快要倒下前几秒,又才上前扶住。

看到儿子实在走得累了,唐玉国就把儿子扛在肩上,以此作为辛苦后的奖赏。每当这时,父子俩就会咯咯大笑。

走南闯北,健健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丝毫不怕陌生人,他朝记者笑了笑。“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记者问道。“喜欢……妈妈,爸爸……凶。”健健说话有些吃力地回答。

哎呀,他还不是烦我天天喊他出去走路。”唐玉国对儿子的小心思了如指掌。“哼。”得知自己被拆穿,健健看了一眼爸爸,露出调皮的笑容。

下午1点(大溪沟)

带儿子做按摩一直未断

大溪沟某大厦8楼一间屋内,挤满了20多人。其中,既有来按摩治疗的脑瘫孩子,也有陪伴他们前来的父母。

一年前,唐玉国带他的儿子到北京按摩治疗,认识了我,他好说歹说,劝我来到重庆。”按摩师傅张龙宇说,虽然彼此熟悉,但他收费都是每次结清,按摩50分钟就是100元。

排队做完这场按摩,已是下午3点多了,唐玉国又带着健健坐公交车来到朝天门海客瀛洲小区,由另一个按摩师傅继续给儿子做了90分钟的理疗。别看时间不长,费用可不菲,一次的按摩费就要150元。

按摩对儿子四肢活动很有帮助,去年他把张师傅劝回重庆后,给儿子做按摩一直未断过。”唐玉国说。

下午6点(白象街)

命令儿子看电视挺直腰

做完按摩,为了赶快回家弄晚饭,唐玉国背着儿子步行半小时回到出租屋。夫妻俩把卖盒饭剩下的冷饭冷菜热一下,就是晚饭了。

唐玉国简单扒了两口,又窜到卧室打开电视,调到动画频道,然后把儿子扶进来,强行命令他挺直腰杆坐在床上看。自己则斜靠在床边,看似陪着儿子看,其实是闭着眼打起了盹。

晚上8点(朝天门汽车站)

3个小时找下力活挣钱

大约半小时后,唐玉国翻身起床,他还要出去寻找些下力的活,以贴补家用。

来,帮我把这些箱子搬走。”“老板,来了。”听到有人吆喝,唐玉国赶紧凑了上去,揽下这趟业务。辛苦走一趟,他得到10元的劳务费,拿到钱后,他赶紧塞进腰包,又四处张望着寻找业务。

在汽车站附近,生意还不错,晚上11点过,唐玉国才收班。

治病

花去50多万 主城买房化为泡影

10年前,医院就确诊了儿子病情,可唐玉国从没接受这个现实。为了治好健健,十年间,他带着儿子走南闯北寻医问药,先后花去了50多万元。巨大的医疗开销,使得原本靠卖盒饭富裕起来的家庭几乎返贫,在主城买房的梦想也化为泡影。“我现在都还差我堂哥几万块钱,不晓得好久能还上。”唐玉国说。

根据妻子张义苹的讲述,记者简单算了下这个家庭每个月的开销,支出最重头的是健健的按摩费,另外就是为健健买矫正鞋的钱,也快赶上一家三口每月的生活费。

收入(共计12000元)

卖盒饭:10元/盒,每天能卖出五六十盒,每月基本能赚8500元左右(但有时生意不好,也会亏本)。

下力:3500元左右。

支出(共计10540元)

按摩费:250元/天,一月共计7500元。

买矫正鞋:一月穿3双,280元/双,共计840元。

为儿子买零食:约300元。

一家生活费:约1000元。

房租:500元。

水电气杂费:200元。

面对面

儿子能走路了 活下去的困难就少些

每天只吃2顿饭,只睡4个小时,10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唐玉国无疑是在用消耗自己体能的方式,试图帮助脑瘫儿子构筑起未来生活的基本保障。昨日,记者与这位辛苦付出的父亲进行了交流。

记者:你每天这样,辛苦不?

唐玉国:早上煮饭、炒菜,晚上下力,已经习惯了。不怕你笑话,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时间去买衣服,穿的都是别人送给我的。这么辛苦,也不求回报,只要儿子走路有点进步,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记者:为了儿子你曾到处求医问药,但最后发现治疗效果都不乐观,所以你才想到每天花3小时走路训练?

唐玉国:脑瘫是治不好了,但儿子今后还要生活,我认为最起码要让他学会走路,就能渐渐学会照顾自己,那他活下去的困难就少些了。所以从他3岁起,我们就在长滨路上练起了走路。

记者:看你有些憔悴,而且头发也白了不少,其他人像你这种年纪都抱孙子了,你希望儿子孝敬你们不?

唐玉国:白头发是累出来、焦出来的嘛。我们夫妻都50多岁了,活着还能照顾他,不希望他来孝敬我们,最希望他在我们死后能独立活下去。

声音

自己舍不得吃穿 为儿子花钱却慷慨

叶先生(长滨路上杂货铺老板):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父子学走路,有时从长滨路走到储奇门药材市场,有时甚至还要爬坡上坎。

万强(房东):唐玉国是很顾家的人,每天4点多就要起床,是我们这栋楼起得最早的人,同时也是最舍不得吃穿的,他的衣服裤子从来都是邻居送的,但他为儿子花钱却慷慨得很。

龚女士:我的8岁儿子也患有脑瘫,每周会去张龙宇师傅那里按摩治疗,健健的情况比我的儿子好很多,不但能独自坐立,还能站立一会,这一切可能都是他的父亲坚持让他走路的结果。重庆商报 记者 朱婷 实习生 刘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