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成都粮科所博物馆讲述“川粮变迁”

19.10.2014  12:00

粮票。

青瓷谷仓。

   中储粮成都粮科所博物馆讲述“川粮变迁

  下班回家的陈女士从超市买了一袋米回家,在轻松的一买一卖中,她获得了一家一月的口粮,“很方便啊,超市里随便就能买到。”随着城市的扩展和科技的进步,粮食的购买越来越方便,而关于粮食的记忆却逐渐远去。

  今天,米饭已成为再普通不过的食粮,然而也成为浪费最普遍的食物。“民以食为天”,天府之地的沃野,也无法再满足数千万人口的吃饭需求,四川由粮食净出口地逐渐变为进口地,耕地进一步减少,粮食供应的压力逐渐增加。

  一粒米从下籽到入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可以在春华秋实后,化作美味佳肴;也可以经历储存,经历与水火虫鼠的斗争后久续家用。而最滑稽的大概算是明朝年间的“淋尖踢斛”。明朝收税时以斛为计量单位,高出斛壁的部分会被官员踹出算作损耗,那一踹的风情,画面太美,我还未看,他已中饱私囊。

  位于成都市青羊工业园区总部基地的中储粮成都粮科所内,有一座小小的博物馆,从碳化的稻米,到储粮的陶囷;从古老的杵臼,到旋转的连枷,再到收米的斛斗,描绘了一幅你不大知道的粮食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