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绵阳经验 科学建好雨城新村

16.04.2014  20:20

建设中的中里2号桥。

中里2号桥效果图。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李正勇)在众多的援建队伍中,绵阳市作为雨城区的援建方,应该说是有着丰富的灾后重建经验。“5·12”灾后重建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许,就是雨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明天。

        4月9日,记者在绵阳市援建的雨城区中里新2桥现场看到,一座长45米,宽16米的跨河大桥,正在紧张施工中。施工方项目经理、来自绵阳的杨兴平说,“我们遭遇了汶川大地震,灾难和重建都感同身受,我们只有做好工程,才能表达绵阳人民的一片心意。

        据悉,绵阳市在对口援建雨城区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充分借鉴绵阳市灾后重建经验和方法,结合雨城区实际,按照“科学统筹、突出重点、相对集中、量力而行、软硬结合、互动发展”的思路,以援建项目为中心,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完成了援建预期目标任务。

        科学规划 民生先行

        绵阳市在援建中坚持规划先行,把科学规划作为科学援建的基础和前提。按照《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科学推进小城镇建设相关要求,借鉴“5·12”灾后重建工作经验,在建设项目过程中,坚持民生优先,注重筛选惠民面广、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的项目作为对口援建的重点。紧紧围绕中里场镇和中里镇灾后重建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充分征求雨城区委、区政府及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交钥匙”的方式,援建跨河桥梁、幼儿园、小区环道、文化广场、小区内河整治等7个硬件项目,估算投资5330万元(含不可预见费400万元),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改善和提升当地生产生活条件。

        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将中里新2 桥作为首个开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建成通车;其余6个项目分别进入清单编制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可望在重建20日前全面开工建设。

        产业合作 输血与造血并举

        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绵阳对口援建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积极谋划和实施产业援建,助力灾区提升造血功能。本着“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思路,多次与雨城区经商局、投资局、农业局等部门对接,协助雨城区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目前,主动与长虹、九洲等绵阳扎根型大企业大集团衔接,积极推动绵阳企业在雨城“认亲”;组织雨城企业参加“绵阳造”展销会,扩大了雨城及其特色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成功在绵举办“雨城·绵阳投资推介会”,集中签约项目12个、签约金额18.62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多个领域;协调长虹在雨城开展家电灾区援建内购会活动,销售优惠34.38万元。

        实施人才援建 提升智力支撑

        援建过程中,绵阳市坚持人才培训内容适用、规模适度,积极配合雨城区编制人才培训计划、组织实施人才培训。目前,已确定人才援建“交支票”金额为200万元,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6类人才培训计划,力争3年内为雨城组织培训各类人才8000人次。目前,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实施了雨城区优秀中学骨干教师赴华东师大和北师大培训,雨城区社区工作者在绵培训,绵阳规划、教育、卫生等专家学者赴雨城区实施“雨城大讲堂”授课等,已培训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次。选派雨城区急需的人员参与灾区重建,根据雨城区需要和我市实际,先后选派各类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50人长期驻扎雨城区参与灾后重建,并启动双向选派挂职。

        多方联动 强化援建保障

        在援建过程中,绵阳市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先后与雅安、雨城区及援建前后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援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资金筹集等方面不断创新机制,坚持集中投入、放大效益,着力发挥政府资源的聚集效应,积极鼓励志愿者服务等社会组织参与对口援建。截至目前,依托绵阳北川羌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协助争取香港李嘉诚基金会、香港乐施会等社会组织捐赠资金1100余万元,并在雨城区开展“品质助学”、防灾减灾等公益活动。

        坚持把监督管理贯穿援建的全过程,在前线指挥部派驻市纪委和审计局工作人员,提前介入、全程跟踪,所有项目从登记管理到立项招投标全程公开,做到“哪里有资金,哪里就有监管,项目推进到哪里,监管就延伸到哪里”,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