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教务处处长黄廷祝: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实施精英人才教育
编者按: 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能力最为集中的体现。下一个甲子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近日,学校制定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根本性的回答,并以此为指导,着手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此,校新闻中心专访了教务处处长黄廷祝教授。
记 者: 黄处长您好,今年是学校60周年校庆。学校提出要总结过去60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思考下一个甲子的人才培养工作。请问,您对过去60年人才培养的经验和不足如何认识?
黄廷祝: 关于学校过去60年人才培养的经验和不足,李言荣校长已经在2014年11月20日所作的《关于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报告中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根本性的回答。李校长指出,经过60年的发展,我校已经成为了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中国一流大学,培养的16万名杰出人才已经为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条件满意率比较低,学校对学生在社会上的杰出贡献满意率也比较低。
经过分析,学校认为,我们在通识教育等方面的不足,无法适应现代工程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对工科人才提出的要求。而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精英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通识教育、人文艺术教育,进一步压缩招生规模、实行小班教学、提高深造比例、打造骨干教学队伍。正如李言荣校长指出的,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辨与表达、组织交往的领导能力、知识综合和技术集成的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素质等的培养”。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在这次“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途径,构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融合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记 者 :世界上其他行业特色性大学或理工科大学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人才培养经验?学校在制定“指导意见”时是否做了参考?
黄廷祝: 在下发“指导意见”之前,我们做了扎实的调研准备和研讨工作:一方面是结合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深入研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规律、经验和做法,系统学习教育部的各种文件和领导讲话,收集了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等一系列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资料,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名校的本科培养方案,翻译了《2020年的工程师——工程学新世纪的愿景报告》等一系列美国工程教育相关研究报告(所有这些资料也同时发给全校各学院进行学习研究)。另一方面是结合李言荣校长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讲话精神和李言荣校长近期的多次讲话精神,系统总结梳理了我校过去60年人才培养的成绩和不足,广泛听取了各学院师生以及校友、企业、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反馈和评价,并参考了由第三方权威调查机构麦克斯公司对我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从学校培养方案修订研究组和全校征求的意见来看,我们认为,“指导意见”比较好地融合了世界名校的人才培养经验,也符合国家层面当前对高等教育大力倡导的精神思想和我们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
记 者: 我们现在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是什么?与原来的培养目标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呢?
黄廷祝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批适应泛信息化时代、敢于跨界并具有跨界创新集成能力、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
其中,“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是我们以前就强调的,现在我们进一步增加了“适应泛信息化时代、敢于跨界并具有跨界创新集成能力、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尤其是对“创业精英”人才的强调,是之前没有过的,但却是未来“创新驱动战略”必须的。
立足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定位,我们提出了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理念和主要措施,即“加强通识教育;控制周学时和适度压缩学分;增设挑战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加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尊重个性化选择,强化个性化指导”等为基本原则,学校的改革思路要充分体现和具体落实在本次修订工作中。”
记 者: 在加强通识教育方面,学校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呢?
黄廷祝: 加强通识教育,首先要加强通识教育研究与设计,打造具有成电特色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阅读写作、表达沟通、思辨与领导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每个专业均须开设“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相关课程,“新四会”能力培养贯穿四年教学过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等。
在通识教育委员会支持下,目前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由6大模块、60多门课程组成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已更新三版,还将逐步更新和丰富),包含“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自然科学与数学”“工程教育与实践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六大模块,注重文理结合、科学与人文融合,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等学科,涉及方法论、逻辑学、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等理论。该课程体系从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现代社会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审美观与艺术修养、学术写作能力、创新创业素养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科教育奠定通识基础。
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将大幅度提高通识教育学分要求,并细化通识教育修读建议与规定,把通识教育修读学分要求从6学分提高到13学分(注:不包括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军事、体育等这类广义的通识课程),据我们的资料收集和统计,这将是全国高校最高的通识教育修读学分之一。对于我们学校的理工科学生和政管、经管、外国语、马克思主义教育等学院的学生,通识课程设计也要体现差异性,分别进行不同的学分修读要求。我们已出台了系列人文和通识教育学分认定办法,另正在起草《电子科技大学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通识教育体系方面,除了上述“核心通识课程体系”,我们将把“新生研讨课”“成电讲坛”“成电舞台”“修读校外优质通识类MOOC”和“‘经典60’阅读”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提升学生人文与通识素养。
记 者: 今年5月,李言荣校长在与“立人班”同学座谈时提出,要想成为“精英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听、说、读、写”的“新四会”能力。那么,学校将如何培养学生的“新四会”能力呢?
黄廷祝: “新四会”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在“指导意见”中,我们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意见和说明。第一,我们要把“新四会”能力培养贯穿四年培养过程,每个专业均须开设“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相关课程。第二,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改革和加强教学过程着手,通过“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让学生思辨和表达等“新四会”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贯穿四年培养过程。从一年级着手,在各类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特别是通过新生研讨课、通识课程研讨课、探究式小班教学课、研究型专业课、学科前沿课等,将研究型教学贯穿四年教学过程,加强自我阅读、小论文(报告)撰写、研讨交流等环节要求,训练学生思辨与表达等“新四会”能力、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每个专业每学年至少建设一门“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为研究型教学树立“示范”和“标杆”,并持续改进,逐步扩大示范课程的量和面。
记 者: 现代工程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加强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和技术集成的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面“指导意见”有什么样的考虑?
黄廷祝: 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增设“挑战性学习课程”,以有价值的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快速获取新知识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与研究能力,同时增强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每个专业每一学年(鼓励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高强度的挑战性学习课程(“顶峰课程”),对于完成一定挑战性学习课程的优秀学生授予“顶峰课程荣誉证书”。各学院可先建设“示范课程”,吸引有志趣和潜力的学生参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后分阶段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最终覆盖每个学生。第二要加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工程意识。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四年不断线,培养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强调项目式体验学习。第三要加强实验课与理论课融合,加强综合性、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将大学生重要科技竞赛、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创新基金项目等优势转化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进一步打造导向于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特色和优势。第四要加强基于项目式的学习。鼓励学院开发相应的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学习计划。鼓励学院开发跨学科学习计划项目,如集成探索、创造、创新和设计的学生培养项目等。
记 者: 毕业设计往往也是大家关注的环节,对此“指导意见”有什么考虑?
黄廷祝: 确实,毕业设计是各种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非常重视的环节、必考察的环节,也是学生关注甚至媒体关注的环节。我们倒不是因为这里提到的“关注”才重视,李校长也非常重视毕业设计这个环节的改革。我们认为,应该把毕业设计作为加强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和技术集成的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难得重要培养机会之一来对待,这样就想清楚了。所以,本次“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与改革毕业设计环节”,希望各学院探索将挑战性学习课程、研究训练计划、重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改革。为此,教务处近期将专门组织专题研讨。
记 者: “控制周学时和适度压缩学分”应该如何理解?是怎么考虑的?
黄廷祝: “控制周学时”是指课程安排应遵循教学规律,课堂教学周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0学时。绝不能简单理解成降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对于周学时,是安排专门研究人员反复对名校(主要是美国名校)的周学时数研究测算出来的。我们一方面要为学生每天释放一点时间来锻炼身体或者从事文娱活动或者参加社团或者参加科技竞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加强课程的挑战度、研究型、探索性,通过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表面上控制周学时,实际上是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的。
大家应该注意,“指导意见”中,紧接着有句重要的话“第七学期须正常安排教学计划”,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要把减少的周学时放在目前一定程度上处于“放羊”的“第七学期”,这也算是一个巧妙设计。否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本科四年总共才八个学期,如果“第七学期”不利用起来,如果再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不认真,那么相当于本科四分之一就过去了。
至于“适度压缩学分,原则上总学分不超过160学分”,一方面是基于对国内名校情况的研究参考,另一方面从上述介绍已经明白了,不在于表面学分多少,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与要求和教学方法等。
记 者: “指导意见”提出了“尊重个性化选择、强化个性化指导”的理念,具体应如何理解?
黄廷祝: “尊重个性化选择、强化个性化指导”,主要是指通过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模块化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强化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通过设置通识教育限选课、专业限选课(组)、指导性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为学生明确提供与未来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指导性建议。
在学科与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和专业课学习阶段,可以分别设置更高要求、更有深度的可替代课程(“高阶课程”),给希望有更高要求的学生选择。学院也可以探索为完成高阶课程学习的优秀学生授予“高阶课程荣誉证书”的制度;为面向未来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发展志趣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课指导性建议;为学生给出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选课指导性建议。
记 者: 这次全面修订培养方案的进度是如何安排的?最终学校会给出一个总的培养方案,还是各学院会根据“指导意见”制定出各自的培养方案?新制定的培养方案计划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黄廷祝: 主管领导曾勇副校长领导和带头谋划并收集资料,从2016年1月寒假期间就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的谋划和准备,预计花一年半的时间进行认真研究和修订,按照进度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资料收集并发给全校各学院进行学习研究;第二,在全校征集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逐条梳理研究;第三,学校研究团队进行反复仔细研究讨论。研究团队由曾勇副校长和教务处处长牵头,教指委专家代表、通识委员会专家代表、部分教学副院长、专业和实验教学首席教授代表、专业和实验教学骨干代表、教授代表和教务处领导与工作人员组成。第四,学校制定“全面修订指导意见”,并在全校广泛征求意见和修改,目前已经发文。现在已经进入第五个阶段,即从现在开始到明年上半年结束,各学院进入针对各自专业的具体研究讨论和全面修订阶段,给各学院充分的研讨时间,明年暑假将出台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从2017级开始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