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琴键 奏响古建筑凝固的音乐
季国忠﹙右﹚和学生在影视城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编者的话 ·
一个人和一种文化载体
“凝固的音乐”,“凝固的文化”,“凝固的历史”……关于建筑的溢美之词车载斗量。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四川地形复杂,多民族聚居,建筑风格具有千姿百态的特点。比如民居,木作做工精细,门窗格扇、廊柱等施雕部位广,做工考究,多采用“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题材,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四川的悠久文化。
但是,对古建筑的保护,“修旧如旧”决不是简单的依样画瓢,而是需要有对先人智慧的敬重之心及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去学习工艺、研究历史、表现神韵。这,也许正是“现在从事古建设计和施工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的原因。
5月7日上午,63岁的古建专家季国忠乘车前往广安。半年前,广安红色文化影视城要修建一批民俗建筑,邀请季国忠和他的团队前往设计施工。现在,他开始成都、广安来回跑。季国忠说,他原本已到了退休年龄,“可现在从事古建设计和施工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他希望能把手下的团队再带熟练一点。
□本报记者 吴晓铃
[一个人]
小木匠成为古建专家
50多年前,季国忠从没想过自己会与古建为伍。高小毕业后,他就到灌县(现都江堰)聚源建筑社学木匠,3年后出师,空闲时,他便给老百姓打家具或者修农房,手艺好的名声很快在附近传开。
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是一个能干的木匠了”。哪知1975年12月,季国忠还在给当地医院打制药箱、药柜的时候,县文教局抽调他与另外14名年轻人一起到青城山搞古建修复。当年的四川省文化厅还专门从北京把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请到成都给他们培训。1个多月的理论学习后,罗哲文将学生拉到绵阳七曲山大庙实习,和大家一起爬上大庙宋代斗拱建筑的屋顶,测绘、研究、画图,讲解古建的结构和力学原理。有以往当木匠的实践,再加上罗哲文手把手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导,季国忠很快就“打通了任督二脉”。他参与到青城山古建维修设计中,青城山建福宫处的山门以及王小波纪念馆大殿,就由他主设计。
1976年修建的青城山山门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如今已成青城山标志建筑之一。不过季国忠透露,山门并非纯粹的木质建筑。由于当年粗大木材已很稀缺,加上木材容易招白蚁,于是他用钢筋混凝土做成了山门的梁和柱,只有屋顶部分采用了木材。由于山门完全按照古建传统的结构和风格设计,因此近40年来,游客几乎都以为青城山门是一处历史久远的古老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比如榫头为何要大进小出?因为它卡进木材后要形成人体关节的作用,把各连接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斗拱建筑为何不怕地震?因为很多木质的暗栓暗榫形成了弹簧似的效果。为何古建有‘立木承千斤’的说法?因为木材韧性好。”这些古建方面的理论,季国忠在应邀赴各高校讲课时,无不倾囊相授。
[一种载体]
培育更多专业团队从事古建修复
2009年,广元昭化古城复建,季国忠应邀前往设计、修复明代古城墙,在那里一呆就是3年。他的儿子季鑫原本学工商管理,见古建行业人才稀缺,干脆重新报考西南交大土木工程专业,并在父亲的传帮带下开了公司,专门从事古建的设计和修复。公司从设计到施工都拿到了文保资质,很快参与到昭化古城、广安红色文化影视城的仿古建筑修建中。
季国忠透露,由于国内古建人才的缺乏,一些大型博物院的古建修复,中国工匠只负责很基础的工程,国外的专家则负责设计,大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我们应该培养更多的从事古建维修的人才,培育更多公司化运作的团队。”
如今,季国忠把公司的大部分业务交给季鑫,他只负责其中的设计部分。工作之余,季国忠还把望江楼、明皇城等老成都标志建筑用传统工艺原貌复制成模型。他希望能将它们放在新建的成都市博物馆展出,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传统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