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禅修慢生活 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你是吗

18.01.2015  19:53

   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我想做 我开心

    新华网沈阳1月18日电(记者 彭卓)牛仔裤、格衬衫、黑夹克、运动鞋,28岁的四川小伙子曾柏沧窝在一圈藤椅里,抚摸着椅背默默出神。“衣服都是便宜货。参禅回来后,觉得精神比物质重要得多。

    慢生活、低碳、探险、禅修……对于部分中国人来说,这些曾经属于书本上的新奇概念,已走出纸面成为生活新选择。他们追求公益、环保的同时,张扬个性、新锐脱俗,“不求世人懂我,但求无憾此生”。

    2008年,曾柏沧从一所名牌大学本科毕业后,谋得一份中学教师工作,但几个月后便递交了辞呈。2011年曾柏沧报名参加佛教夏令营,“深层次认识佛法、学习佛法、体验佛教生活”。

    近年来,中国多地寺庙举办佛教夏令营活动,招募大专文凭以上的18至35岁的全世界年轻人。夏令营每期一百至一千人不等,进行为期一周的知识讲座,体验传灯、行脚等修行活动。

    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早课,听法师讲4堂课,外加读书、参禅、讨论,晚上9点睡觉。全素食、无荤腥、无偷盗、无情爱的静心生活,令曾柏沧非常痴迷。“与其说是学习佛法,不如说是静心养性地过一段‘慢生活’。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行色匆匆”,选择“说走就走,给心灵放个假”。在北京从事摄影工作的小伙子孙楠今年32岁,2007年以来始终坚持“在路上”:8年来先后去18个城市“背包游”,独自完成一次川藏骑行。

    迷恋“慢生活”“参禅”的不仅有年轻人,还有很多事业小有成就的中年人。年过40的辽宁海城吉利来蛋糕店董事长高兴,会定期去海城市大悲古寺静心。“抽烟、喝酒、泡吧、购物,虽然一时神经会被烟草、酒精麻痹解忧,却依然空虚。静心是内向的醒悟,也更加低碳环保。”高兴说。

    与参禅的“”相对,一些同样崇尚“自然”的人选择前往高冷纯粹的地方,燃烧生命丈量地球的高度。高海拔登山,正成为中国一项越来越流行的极限运动。

    “登山时从来不敢说‘征服’或‘挑战’,只是虔诚朝拜。”曾率领厦门大学登山队登顶西藏姜桑拉姆峰的“90后”女孩吴晓银坦言,登山时只想着一步步往前走,尘世的烦恼显得微不足道,“有一种脱尘出世的平静”。

    西藏登山学校教练阿旺扎西坦言,雪山的纯净圣洁固然令人心驰神往,可真正身处会发现远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浪漫:烈风、强紫外线、高原缺氧等都会带来身体不适,运动本身的风险性还颇高。

    然而,“用生命去感悟雪山”已成为很多“山友”的追求。深圳人林凯长发及肩、皮肤黝黑,年近不惑的他孑然一身,已为登山“砸了”百万余元。“有生之年成功登顶100座雪山”是他的毕生目标。

    近年来林凯已成功登顶多座雪山,包括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以及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人不能永远活在‘他者之眼’中,要追寻自己内心世界的指引。唯有单纯的执念使人幸福。

    单纯的不仅是执念,更有公益的追求。《喜马拉雅守护者》一书作者蒋玲今年36岁,前年从北京辞掉某杂志社主编工作移居拉萨。写书创作之余,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西藏做10年公益,“换个活法”。

    “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公益。”如今蒋玲任西藏自治区爱心社社长,为边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送去药品等物资,改善生活品质。“公益不是苦哈哈地修行。如果在其中夹杂个人目标,就容易透支平常心,渐渐成为压榨自身的负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追求个性的“新生活”人群看来,公益的理由可以很纯粹:我想做,我开心。天津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普罗大众不宜戴着有色眼镜,对“新生活”人群过度解读、矫枉过正。“理解的同时,对其正向引导:将‘小时代’放入社会‘大背景’,让‘小情趣’具有‘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