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大规模重组 注资中信泰富整体上市

27.03.2014  21:44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在港交所上市的中信泰富昨晚发布公告称,已经与母公司中信集团签订了框架协议,将收购中信集团旗下的主要业务平台中信股份公司100%股权,收购完成后,中信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将整体注入中信泰富。

中信股份是中信集团在2011年成立的大型综合性跨国性企业集团,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金融领域,和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实业领域,包含了中信集团绝大部分资产。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信股份的净资产约为人民币2250亿元,而据中信集团网站消息,截至2012年末,中信集团净资产为2355亿元。

由于中信泰富这次几乎吃下了母公司的全部资产,多方分析认为,这是中信集团借壳中信泰富,实现了整体上市。中信泰富的一位工作人员对经济之声《天下公司》说,不管外界怎么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中信泰富买了母公司的资产而已。

中信泰富工作人员:我想这个框架协议写的是我们会买中信集团下面中信控股有限公司的资产,是不是借壳上市,这是市场分析的结果。对于我们中信泰富来说,我们就是买中信集团下面中信股份有限公司百分之百的资产,我们的代价就是以配股还有以先进的方式去做,如果把这个分析为中信集团整体上市,你也可以去这么理解,但是对于我来说就是我们去买他们的资产。

2008年,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孔丹提出了中信集团整体上市,借力资本市场的设想,6年后,中信集团最终以母公司注资子公司的方式,实现了在境外上市的战略。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交易结构,对中信集团和中信泰富而言,都是一种双赢选择。

中信集团董事长兼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表示,董事会认为,这次交易可以增加中信泰富业务的多元性及规模,扩大资产和资本,使公司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协同效应。同时,对于中信集团而言,香港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他们继续发展的理想基地。

过去几年,中信泰富巨资收购的澳大利亚磁铁矿项目迟迟未能投产,对公司业绩造成很大压力。从2013年1月开始,中信泰富的股价连续下挫,一度跌至7.9港元的新低。但进入3月份后,中信泰富股价明显走强。在交易宣布前,累计上涨达到17.43%。

今天早盘复牌之后,中信泰富一度大涨20%,最终报收于14.56港元,上涨15.01%。市场分析认为,由于中信集团的资产规模庞大,未来外界对中信泰富的预期也会相应改变,中信泰富股价有望持续上扬。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信集团注资中信泰富的交易在得到监管部门同意并完成后,中信集团将把总部从北京转移到香港。管理层相信,香港健全的法律体系、高水平的管治标准以及国际化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国企改革的推进。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表示,中信集团选择迁往香港,符合自己的国际化战略:

桂浩明:中信这几年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澳大利亚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投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选择在香港,就更加能够贴近海外市场,为它的成熟化战略提供一个更好的空间。现在,国际化战略首先技术有一个平台,也就是中信泰富,因为这本身也就是一个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前几年由于各种因素,资产收益不是很好,通过大规模的注资提升中信泰富的竞争力,中信集团把资产往中信泰富转,也存在今后中信集团把总部搬到香港,在香港上市这样一种可能性。

有分析师认为,中信集团以向旗下中信泰富注入资产的方式借壳赴港上市,体现了中央改革央企、国企的决心,也是在鼓励如中信集团这类发展较为成熟的央企进一步“走出去”。桂浩明认为,央企要不要走出去,取决于三个因素:

桂浩明:之所以要走这条路,第一,关键要看它有没有海外业务,如果主要业务在境内,那么在海外上市必要性其实并不是很大;第二,它在本国资本上是否也充分利用了,这业务发展结合业务拓展的重点,如果放在境内或者还是放在境外,起到综合考虑。但是,国际化包括双重上市,也就是在境内境外重组同时上市,或者分开重要资产到海外上市,这可能是一个大家都会考虑的一个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