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工厂“流水线”:打造中小企融资标准化

28.11.2013  16:44
核心提示:广州井源机电董事总经理周正军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银行的借款流程会与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越来越相似:简约、标准、端对端工厂式   广州井源机电董事总经理周正军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银行的借款流程会与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越来越相似:简约、标准、端对端工厂式。

事实上,在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这种把原分散在各部门的贷前调查、审批、贷后管理职能集中到一个独立的中小企业部门的模式被称为“中银信贷工厂”,2009年中行广东分行率先在同业中推广。5年多来“中银信贷工厂”业务发展迅速,该行将中小企业业务定位为全行战略业务,积极谋划、锐意改革、创新服务,产品体系不断丰富,风险控制能力逐步提升,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至2013年10月,广东中行“信贷工厂”授信余额超过230亿元,较年初增长33%;授信客户数4271户,增速30%。“中银信贷工厂”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贷保障和支持,得到政府、客户、同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构筑小微授信高速路

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相信没有人比周正军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深意。作为一位草根创业者,他有自己的理想蓝图—将高端工业机器人注入传统制造业中,但同时也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资金瓶颈一度成为公司难以进一步发展的主因。

“当时很难,幸好有中国银行资金的支持,才拯救了濒临资金链条断裂的局面,渡过了难关。”周正军感慨道,关键时刻是银行“救活”了企业。了解到井源的资金需求后,中国银行番禺支行为公司制定了个性化的企业贷款方案,以担保机构担保的形式向井源机电“输血”600万元,并提供了免担保的200万元保函额度支持。

事实上,井源只是一个个案,为了满足中小企业“急、频、短”的融资需求,中行广东分行在2009年正式启动“中银信贷工厂”,服务于销售收入1亿元(批发业1.5亿元)以下的中小微企业。至2013年10月,广东中行“信贷工厂”授信余额超过230亿元,较年初增长33%。授信客户数4271户,增速30%。

专业队伍坚持高效服务

打造标准化授信模式、提供高效服务离不开专业化的队伍。在中行广东分行,“信贷工厂”有超过200人的队伍。

一线网点专营机构通过接触客户收集材料后,第一时间在“中银信贷工厂”的系统登录并发起信贷审批业务需求,后台尽责审查员电脑会即时弹出相关企业信息。尽责审查员于1-2天内完成尽责审查工作,将审核结果发送至信贷审批人。

“如果企业收集上交资料和签署合同流程顺利,最短3天可以放款。”一名信贷审批人表示,“做银行就是做服务,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才能真正做到高效、专业、全面”。

据悉,广东中行在省行和全省32家机构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实施“中银信贷工厂”模式, 客户从贷款申请到放款全部在独立运作的“信贷工厂”内完成,通过简约、标准、端对端工厂式“流水线”运作和岗位专业化分工,确保从发起至审批的整体协调一致、专业高效,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服务提速至3-5天,极大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对融资效率的需求。

谱写网络金融业务新篇章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近年来广东中行中小微客户数和授信金额呈倍增式增长,至2013年9月末,该行符合国家标准中小微企业授信超过19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广东中行作为社会经济和金融业的一分子,紧紧把握广东经济发展脉搏,持续为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银信贷工厂”模式得到政府、客户、同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广东中行先后荣获“中国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方案”、“政银企最佳合作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杰出贡献奖”、“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先进单位”等奖项,2012年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示范机构”、2013年9月该行中山分行作为金融系统内杰出代表,获中国金融工会广东工作委员会三农’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竞赛先进集体奖。


发展的脚步并没有随着成绩而慢下来,广东中行高度重视网络金融业务发展,今年以来,依托现有“信贷工厂”服务模式,借助网络手段将线下银行信贷作业流程转到线上,进一步丰富了客户融资申请渠道;紧密对接电商平台,实现“中银网络通宝”系统对接。

据介绍,广东中行正在不断优化网络金融业务架构流程以及项目平台功能,力争短期内全面实现以网络平台为重要营销渠道,与网络金融服务商、电商平台、核心供应链客户等开展个性化合作,建立多元化网络营销体系;内部审批系统直接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直接在线受理客户授信申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现场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在线审批,通过后即可实现网上随借随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