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胸有成“竹” “竹经济”节节高

25.04.2016  11:22

        中新社成都4月24日电 题:四川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胸有成“” “竹经济”节节高

        中新社记者 徐杨祎

        宜宾是川南重镇,一条金沙江、一条岷江在此汇成奔流不息的长江。江河流经之处,空气湿润,水源充足,成千上万的竹子破土而出,接连成“”。“竹海”不仅能保持水土,参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

        在方永其看来,家门口一望无垠的“竹海”,正是宜宾人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上世纪80年代初,方永其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益兴村。“小时候,旅游业不发达,家里守着竹子也没有过上好日子。”方永其说,14岁时他辍学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境贫寒,“想帮家里减轻负担,从小就跟竹子打交道,学竹根雕是顺其自然的。

        经历了外出打工的艰辛后,方永其选择了回乡创业。从代加工厂到开门店再到竹根雕制作坊,十多年后,方永其已青春不再。如今,他所创办的永其竹木根雕工艺制作坊,仅过去一年就盈利数百万元(人民币,下同),其所制作的竹根雕作品也已成为蜀南竹海众多“代表作”之一。

        方永其和他的竹木根雕工艺制作坊,只是川南人依托竹林产业致富的一个缩影。

        在长宁县,每年春节后上班首日即召开“林业暨造竹绿化动员大会”、开展春季造竹绿化活动的传统已持续了约30年。截至目前,长宁全县竹林面积达72.47万亩,乡土竹种58个;依托蜀南竹海等旅游资源,过去一年,当地实现旅游收入71.66亿元。

        除了原有蜀南竹海,当地人还抓住“退耕还林”机遇,栽种打造了不少“小竹海”。富兴乡宝联村村支书王世云,在分析宝联人人均3亩林地的实际情况后,带领全村人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开展经营销售楠竹及其加工品、竹笋、竹丫、竹壳,增加竹类附加值,仅该项就让宝联村人均增收近5000元。

        与宜宾相邻的泸州市,亦是看到竹子节节高升背后的深意。

        日前,泸州官方出台《泸州市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泸州竹产业园区规划》等文件。按照规划,至2020年,实现全市竹产业年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竹业收入1000元以上。

        将竹子按比例编成粮仓散热的通风筒,用竹、藤等编制竹家具……多年来,泸州人深挖竹“潜力”,不仅颇有利润,其竹产品更打出了不小名气。产自该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的“分水竹筷”远近闻名。该镇竹筷产业长年解决了4000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年产竹筷15亿多双,年产值达1.2亿元。

        近年来,四川省系统推进长江上游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近两年新增森林面积358.6万亩、森林蓄积3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5.75%。与此同时,该省积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推动生态资源向绿色增长、绿色财富转化,以川南泸州、宜宾两市为主体,培育竹林800万亩、竹企业600家,发展竹浆造纸、竹笋加工、竹旅游、竹编、竹工艺产业,实现年竹业产值140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