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评论:保洁员吃大学生剩饭事件引发的思考
编者按: 日前,山东一家媒体报道了山东烟台大学的七名保洁员吃大学生剩饭,倡导学生节约粮食的事件,迅速引起全社会关注,全国各大媒体也纷纷转载和跟进报道。该事件尤其引发了全国大学生群体的热烈的反响,我校学生对此也是给予了高度关注,同学之间不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还纷纷执笔写下了对浪费和节约的看法和评论。新闻中心现将收到的部分学生来稿选登于此,以飨读者。
事件回顾
10月17日,齐鲁晚报以《七餐厅保洁员吃大学生剩饭》为题刊发了一篇报道,午餐时间,烟台大学第七餐厅四楼,七个保洁员在收拾学生餐具的同时,看到学生们剩下的饭菜,不忍心丢弃,收集起来,作为自己的午餐和晚餐,这个习惯他们已经坚持近5个月,“我们那一代是节约型的,他们这一代是消费型的”保洁员吴明华颇有无奈的道出了校园餐厅食物浪费现象严重的原因,学生们吃饭时并没有节约粮食的意识,因此,他和其他6个保洁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学生们节约粮食,如果看到有学生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走,他会马上夸奖这位学生的节约行为,他希望餐厅里张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标语,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真正贯彻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去。
因为吃剩饭,保洁员们也曾和家人起过争执,家人并不理解他们这种吃学生们剩饭的行为,觉得不卫生也很丢人,但是保洁员们认为学生的剩饭剩菜不脏,扔了很可惜,最终家人也没有扭过他们的意愿。
报道一出,在烟台大学引发了热议,学生得知后,想到自己有时候吃饭也会剩下,都觉得心中有愧,而餐厅经理也表示,保洁员们每天都有伙食费,并不是因为没钱养活自己或者因为饿了才捡剩饭吃,只是不忍心看食物被白白的浪费掉,他们是一群可敬的老人。
事件在得到各方的关注同时,在校园和社会中,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节约粮食的思考和转变。(来源:齐鲁晚报网)
评论一: 从节俭的“镜子”里正习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烟台大学七位餐厅保洁员吃大学生剩饭的行为,在校内外引起了反响。更如一块明镜一样,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深思。
据一项针对北京部分大学生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按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大学生每年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的食物!惊人的数据更直观地映射出我们浪费粮食的坏习惯,也强烈唤醒我们:节约粮食是必要的!
作为站在教育顶端的人群,我们这方面的素质却有待提高。从这面镜子里反村出了渺小的、不整齐的自己。面对餐厅粮食浪费的现象,烟台大学保洁班班长朴龙焕说:“我们也参加光盘行动吧!剩菜剩饭啥的,都是娃娃们吃的,挺干净的东西,扔了怪可惜的”于是,他们不怕失面子,决然开始吃大学生的剩饭。将我们末端的浪费放在他们节俭的开始。
其实,又哪里是失面子呢?真正失面子的,是我们!当今时代,粮食问题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难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又有多少人吃不饱饭呢?世界呢?战乱、疾病、贫穷、灾害…都成了粮食短缺的直接诱因。一面的不断浪费与一面的严重短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我们,却在加剧这种反差…透过餐厅保洁员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自身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并引发了深思,所谓:“一粥一饭,当思之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唤醒了我们对节俭传统的重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基本的节俭都做不好,又谈何更好的实现自我、报效国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今天,难道在精神上就可以松弛而浪费物质了么?有这样一句话:“没挨过饿的人不会知道一粒米的珍贵;没有受过穷的人未必知道一分钱的价值。”是么?只有挨饿、受穷才能唤醒我们的节俭意识?这些是素质,又哪里是教训?透过保洁员这面“镜子”,除了自惭形秽,还应查漏补缺,既然知道了不足,就立即落实到行动上吧!
现今烟台大学学生在保洁人员的影响下,已经有了只买半碗稀饭、半个馒头的按需购买的作法,浪费逐渐在偃旗息鼓。我们呢,有了这面节俭的“镜子”,就开始正我们的习惯吧!(外国语学院2013级 胡继杰)
评论二: 大学里的“特殊课堂”
从小,我们受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之下,勤俭节约尽人皆知。但是,当幼儿园的娃娃都在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的节约行为又是如何体现?烟台大学的七名餐厅保洁员在用行动来告知我们。
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或许你在每天来往的校园里都不会注意到他们。而现在,在你的大学里,是他们给你上了深刻的一课。一个馒头掉在地上之后你可能都不会捡起来;点了满餐盘的菜可能尝了一口觉得不好吃就会扔掉不吃……他们,把你们剩下的饭菜重新拾丝毫不嫌弃地作为午餐,因为他们把你们看成他们的孩子。
“中国梦”、“光盘”行动这样的话题充斥在我们周围,又有谁真正有所行动?食堂的保洁员,他们最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粮食在我们手中的浪费,他们并不是家里贫困吃不起饭,当他们想到中国还有那么多地方的人们吃不上饭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心痛,痛惜我们不懂得珍惜,痛惜我们铺张浪费不会勤俭节约。进入大学的我们,读了十几年的书,受了十几年的社会教育,但是连最基本的勤俭节约都做不到,我们是不是该深刻反省自己?铺张是虚荣心在作怪?挑食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还是养尊处优的我们根本不会在乎父母挣来的钱、浪费掉的粮食、和别人是生活是否温饱以及整个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保洁员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他们不仅仅在教我们勤俭节约,而是教我们如何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独生子女的我们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老师说不得碰不得,任性放纵导致他们的自私和对生活的漠视。生活的物质条件好了直接导致孩子不会珍惜东西的来之不易,任意浪费。保洁员的举动不光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感动,这种默默的感召力在暗示着我们当代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由勤俭节约到其他中华传统美德得以继续发扬,关心他人和社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外国语学院2012级1班 张玉)
讨论三: 舌尖上的浪费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里,即使是粗粮,对这些叔叔阿姨来说,也是奢侈品,所以他们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如今,初入大学的90后却是在物质条件富足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细食自不必说,饕餮大餐也是时时有,以至于当代大学生没有建立起对粮食的“深厚的情谊”。而大学生的不珍惜刺痛了老一代人的神经。虽然他们已经走出了那个贫苦的年代,但是他们仍奉行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勤俭节约素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脉,骨子里有着“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记号,所以叔叔阿姨一直秉承着节约的理念。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的一代人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于是这种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
据调查显示,全球还有4亿多的人处在吃不起饭的饥饿状态,还有很多的人在温饱的边缘徘徊、挣扎着。与此同时,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就足以养活2.5亿到3亿的人。我想,如果只是用一些苍白的数据一味地向同学们宣扬节约,只是一件纸上谈兵。所以我想向大家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建议,希望能感染大家加入到节约的行列当中。
首先作为年级和班级的指挥棒的班委和团委,在召开团组织生活、年级大会等活动时,应利用形式各样的小环节,积极向同学们宣传节约的理念,每一次宣传都是一颗种子,每颗种子都有结出希望之果的可能。而在展开一些比较大型的活动时,为节约留一个位置。从节约的角度出发,确立主题。选出一些节约的典型题材的文字和纪录片等,向大家展示。还可以通过演讲,征文等形式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号召大家厉行节约。
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所以在打饭的时候,为了避免浪费,我们应本着“吃多少,打多少”的原则,提醒阿姨为我们少打点饭。打完饭之后,我们要践行“光盘行动”,尽量吃完盘中餐。
光盘行动已开展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应该把这一理念一直坚守下去,不要半途而废。消灭舌尖上的浪费,让我们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 曹蕊)
评论四:关于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学生剩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保洁员吴明华说:“我们吃学生剩饭就像把学生当自己孩子一样,心里没有别的隔阂,因为啥,粮食是干净的,粮食是非常干净的,粮食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三岁小孩都会背的唐诗,一粒粮食一粒汗。”
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很少有人再因为没有饭吃的而饿肚子,所以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新闻时,感到很诧异。但当我认真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我更多的是为很多大学生感到羞愧。
为什么在许多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连最基本的节约意识都没有呢?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没有尝过饥荒年代,不像我们的父辈、祖辈经历过没有饭吃,甚至眼睁睁看到身边的人饿死的日子。而9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被父母捧在手心,生怕他们有半天没饭吃。在温室中长大,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怎么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尽管接受着高等教育,尽管每天看到食堂的宣传语“向浪费说不,向奢侈告别”,但是没有一种体制或者舆论性的束缚,节约只是一个口号,不能让节约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学校保洁员的“光盘行动”只能起带头作用,拉开这个早就需要觉醒的话题。接下来需要更多的学校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开展“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活动,真正让节约深入人心。
让高等教育教育出的不仅仅是科学人才,还需要培养更多完善的人。我们不能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
节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3级7班 罗晨曦)
评论五:细数身边的浪费
烟台大学里收餐清洁工吃大学生剩饭菜的新闻,着实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深思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深思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也许有时我们真的应该停下匆忙,物质,贪婪的脚步,自己:我们这是怎么了?
首先从收餐工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得不承认老一辈的群众确实做得很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历过食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苦难年代,他们深知:”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事实证明,美德还在,不过在向后代传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勤俭信息却似乎被屏蔽了。也许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好了,便不需要温饱都未解决年代的勤俭节约了,也或许是他们将节约看成过苦日子,他们不想也不愿意亏待子女,总想把最好的,最优越的条件给他们,让他们在呵护下健康成长。父母本身的出发点是正确善良的,但在信息接收处—子女这里,无形中在他们大脑构造的是一种奢侈,物欲的社会,他们会乐于这高端霸气上档次的生活,追求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节奏。
从学生的角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确实有待改正,不仅体现在这一件事上,在我们身边这类似的行为也是随处可见,在大学生请客吃饭上就体现的很明显,明摆着点菜太多吃不完,却又碍于面子弄一大桌,真的是舌尖上的浪费;寝室外出经常不关灯,断电,电脑电视都开着;还有就是浪费时间,上课不认真,成为低头族,太多的时间花在手机电脑上,平时不做课堂笔记,期末考试又要复印笔记;追求名牌,盲目从众,出现超前消费的现象;不爱护门窗,衣柜,其维修率也是越来越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爱使用一次性物品••••••同学们,我想说在我们追求时尚,追赶潮流的道路上,能不能停一停,看看那些为社会主义建设默默奉献的人民群众,等一等已被我们折磨的千疮百孔的地球母亲,那一片片的树林倒下了,消失了,却依旧是留不住我们的点点怜惜吗,我们这是怎么了?!
提出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现状真是令人堪忧啊。首先是光盘行动的落实,”我光盘,我光荣”;还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教育这块,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必须的;其次是加强公共资源的管理,实行双倍赔偿的严厉惩罚措施;最后就是需要父母的配合,让他们适当的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继续传承我们的传统美德!(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3级 罗钦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