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老建筑 呵护成都的文化基因

13.09.2014  12:46

  日前,成都市公布了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连同首批名录,成都已经有15个历史建筑纳入了保护工作,经过对这些历史建筑的修葺维护,使之呈现,让成都人通过实物,真切地感受成都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个城市的魅力,除了它的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之外,文化的厚度是一个重要指标。成都是中国首批文化历史名城,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历史上有大量的中国乃至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因成都而激发了他们的才华,给成都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和流芳百世的作品,我们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措施,光是把这些灿烂的文化收集保护传承下来,就会成为一笔丰厚的财富。

  但同时,我们在有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人民公园、望江公园、永陵的基础上,在有宽窄巷子、锦里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更多的物质遗痕,在成都更多的地段,发现和维护物质性文化遗产,像保护非物质性遗产那样,对它们进行整理维护,发掘其文化价值,展示其文化内涵,在成都市更多的地点,用我们对文化充满敬意的双手,拂去落在文化遗迹各个角落的灰尘,用我们对先辈充满敬仰的心,去整理和弘扬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这样,成都作为一座在中国具有独特气质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才能有更坚实的土壤和墙砖,累积出厚厚的文化城墙。

  随着成都这些年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以飞快的速度在发展,高楼林立,道路宽畅,湖泊众多,树木繁华,这些都有目共睹,但是,如果没有文化给城市增加厚度,没有历史给城市增加温度,这样的发展似乎还不够,和人民更高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还有距离,没有文化积淀的地方,其发展也缺乏一种更高更强的动力。

  一个城市要有一种文气,一种修养,一种厚积薄发的能力,就如同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是不是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古圣先贤的教益,是不是在身体一天天成长的同时,精神境界也在一天天成长,其成长的空间会大不一样。或许,孩子们通过对美妙诗词的诵读,通过对名胜古迹的瞻仰,会在他们的身上,产生出一种优雅华贵的气质,一种巍峨如泰山,浩荡如长江的文化基因。我们城市的越多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成都人文化生长的土壤,它不是空洞的标榜,不是现状的满足,而是要一点一滴,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为成都的文化发掘作贡献。让成都人能够通过眼前的建筑,格物致知,认识成都文化的价值,提高成都文化的自信。

  以第二批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为例: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它们或可以领略民国时期三合院落的风貌,或可找到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谢文炳、周太玄、彭迪先、温建平的历史遗痕,或可以保存中西合璧优秀建筑的风貌,或可以领略由满语译音演变过来的街名和街道风貌,或可以发现李劼人工作和生活过的老房子是如何被现代人设计成了成都时尚之地,或可以走进当年陈寅恪、吕叔湘等一批文化大师抗战时期在成都所在的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感受大师们的成都岁月。

  所有这些历史建筑,其实都是成都这座城市无法用再造的形式复制的瑰宝,钢筋水泥是可以随时铸造的,但是历史是不可能再造的,文化的所有遗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共同造就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我们保护了这些基因,就会有再铸辉煌的种子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