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开发并重 宜宾渔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

19.11.2013  11:45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陈绪高 李星宇) 宜宾,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称。三江交汇,赋予宜宾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这里不仅是世界珍稀鱼类中华鲟、达氏鲟、岩鲤、大鲵的主要栖息地、索饵和繁殖场所,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岩原鲤、江团、铜鱼(水鼻子)等的最佳产地。辖区江河中鱼类达110多种,其中宜宾特有鱼类约25种。这些鱼类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一代代水产工作者,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河鱼保护和繁衍工作默默奉献,为珍惜鱼种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宜宾水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水生生物资源 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

  为保护宜宾河段水生野生动物,宜宾市各区县都成立起禁渔工作组,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府重视,渔政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禁渔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大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安全。

  199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名称为“长江合江—雷波段自然保护区”,200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称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后保护区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三省一市,即: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面积33174.2公顷,核心区10803.5公顷,缓冲区15804.6公顷,实验区6566.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仍然为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其产卵场。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江段有321.86公里,其中核心区98.7公里,缓冲区187.16公里,实验区36公里。宜宾保护区管理机构经地方编制部门批准成立,与渔政管理机构联合管理。

放流活动

  光保护还不够,为增殖和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拯救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宜宾市水务局从2007年起至2012年12月连续六年共计八次与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水产局、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举办了“为了长江的明天”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达氏鲟20520尾,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29.9010万尾,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23.71万尾、经济鱼类331.1010万尾,共投入增殖放流经费909万元。其中2012年放流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达氏鲟5000尾(40-70 cm)、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岩原鲤2.55万尾(3-5cm)、四川省重要经济鱼类长薄鳅4000尾(5-10 cm)。

   野生河鱼研究与开发,为宜宾珍惜鱼种繁殖奠定坚实基础

  1993年7月28日,以“鱼痴”著称的周世武创办的全国首家私营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正式挂牌营业,并于1998年人工繁殖成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继而连续7年成功,彻底否定了长江鲟隔年产卵的推测。2004年,宜宾长江鲟规模化繁殖在世界上首次取得重大突破,产幼苗7万多尾,最终成活近2万多尾。尤其是在2007年,该研究所实现了长江鲟的全人工繁殖,最终为长江鲟的保护及产业化开发之路指明了方向。

  2004年10月,于1992年从长江所引进的中华鲟子一代苗种经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12年的精心培育达到性成熟,该所技术人员应用生物技术方法对其进行催产,最终排出几十万卵,试用其中2万多卵粒进行人工授精、孵化,于同年11月4~5日孵出鱼苗近万尾,这标志着世界首例中华鲟子一代亲鱼产卵并受精,从而为我国特有物种中华鲟改变其生物习性后的繁殖研究与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中华鲟的人工放流和资源增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12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现场采集中华鲟卵和亲鱼的鳍条细胞作基因鉴定,并确认为中华鲟繁殖。该尾雌鱼于2008年再次产卵。

  1993年至今,素有东方美人鱼之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全人工繁殖年年成功,同时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还在安徽、湖北、贵州等省进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的养殖指导和技术援助,目前娃娃鱼繁殖技术水平也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名优经济鱼类的开发上,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曾成功从事过江团、大口鲶等的繁殖及开发。目前在岩原鲤等长江上游特有土著鱼类的研发上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助农增收的有力抓手

  渔业不仅仅能生产水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用来调节、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守着三江之水的宜宾,渔业资源丰富,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一代代宜宾渔业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宜宾市水务局局长李志刚指出,渔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特色产业。加快渔业发展不仅是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为大力发展宜宾渔业产业,普及水产养殖技术,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十一五期间,我市各区、县水产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工作,五年间共举办水产技术培训班250期,培训人数189500人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在技术、信息、政策方面给予扶持,推动养鱼协会的建立,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到2010年,宜宾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69000吨,完成渔业经济总产值12.2亿元;稻田养鱼产量34814吨,稻田养鱼面积49501公顷;内陆养殖产量66074吨,完成内陆养殖面积7925公顷.;完成淡水鱼苗70861万尾,投放鱼种7049吨。宜宾水产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特色水产蓬勃发展,宜宾渔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宜宾市完成水产品产量77462吨,同比增长5.5%,完成渔业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7.7%,渔业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98元。

  2012年市级财政落实245万元,重点扶持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宜宾水陆生动物研究所两个苗种繁育中心和临港、翠屏区、南溪区、宜宾县、长宁县、江安县、珙县、屏山县等区县的13个养殖基地,名、特、优鱼类生物学特性、移养驯化、品种选育、病害防治及营养与饲料研究技术遍及三江之滨,胭脂鱼、江团、达氏鲟、岩原鲤、大鲵(娃娃鱼)、丁桂、湘云鲫大口鲢等珍稀鱼种在宜宾这片神奇江河里繁衍生息,带给百姓健康美味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助农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宜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和水产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一大批以垂钓、渔家乐、餐饮、度假等为重点的休闲渔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宜宾县昌友渔业专业合作社和江安县贵友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了为数不多的“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宜宾水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