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侦办经济犯罪案4600余件 8名红通归案
四川在线消息 (王彦琦 记者 刘宏顺)2017年1至11月,全省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经济犯罪案件4605件,涉案金额103.7亿元,一年来累计从境外缉捕和规劝经济犯罪逃犯8人。这是1月3日记者从四川省公安厅举行2018年“向人民报告”经侦专场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的。
成效显著
抓获经济类犯罪嫌疑人近4千人
包含漂白身份长达16年的红通逃犯
通气会上,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副总队长张光辉介绍,2017年全省经侦部门重点打击的范围包含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非法集资、传销等风险型经济犯罪,抓获犯罪嫌疑人3953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
张光辉介绍,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中,非法集资案件最为突出。2017年全省各地立案查处非法集资类案件156件,移送起诉175件,2014年至今,全省非法集资类案件立案2088件,移送起诉案件1447件,起诉人数4388人。
2017年,在“猎狐2017”行动中,全省公安机关累计从境外缉捕和规劝经济犯罪逃犯8人。其中成功抓获潜逃南非后回国漂白身份长达16年之久的红通逃犯白某,积极协助省委追逃办和检察机关,成功规劝被中央追逃办公布逃往美国15年“百名红通”人员袁某回国投案自首,取得了我省国际追赃追逃的重大战果。
2017年,四川经侦在涉税领域共立案383起,涉及税额15.9亿余元;
在假币领域共立案54起,缴获假币911万余元;
在打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共侦办案件29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员51人,缴获涉案银行卡 500余张、身份证900余张,查获银行卡信息2万余条,涉案金额4600余万元;
2017年,四川经侦还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和商品交易场所整治工作,共对16家P2P公司、6家股权众筹公司立案侦查,并密切关注39家省整治办列为清理整顿重点对象的风险态势;严厉打击查处“五行币”和“善心汇”等网络传销案件。截止目前,全省共立“五行币”系列传销案件39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员130人。全省共立“善心汇”案件104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43人。
当前形势
异常严峻、不容乐观
先后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分析研判报告和意见建议84件次
立案4600余件,近4000人落网,对经济犯罪如此下重手,当前全省经济犯罪形势如何?
“依然不容乐观,形势异常严峻。”通气会上,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相关负责人回答。
“当前我国经济犯罪经济犯罪形势严峻复杂,部分行业和领域犯罪案件集中爆发,特别是社会领域经济犯罪与专业领域经济犯罪相互叠加,传统经济犯罪与网络经济犯罪交织共生,呈现犯罪成因多元性、复杂性。”张光辉具体举例,“商圈”、“平台”、“联盟”、“货币”、“慈善”、“基金”、“积分”、“共享”、“公益”等概念凸现在人们投资视野中,参与主体人员众多,具有涉众性、风险传导性、变异性等突出特征,直接危害国家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记者了解到,2017年,全省经侦部门分析和研判可能影响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先后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提出分析研判报告和意见建议84件次。
知识多一点
如何识别防范经济犯罪
如何防止金融违法犯罪给自己造成损失?
警方认为关键在于:一是不要贪图小利。切勿听信诸如“高利息”“高回报”的谎言,要知道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二是投资有风险,出手须谨慎。对于手头资金并不宽裕者,最好不要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比如:退休养老钱)轻易投资,确实想投资的要走正规渠道,出手前先要向相关部门咨询了解清楚,谨防上当受骗;三是不要去参与所谓的“免费健康讲座”“免费参观旅游”“免费聚餐”等活动。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这类所谓的免费的好处后面肯定都隐藏有谋利的暗箭,所以一定不要去参与,不要被他们所谓的热心、热情迷惑,捂紧自己的钱袋子。
如何识别防范传销犯罪:
传销已成为危害群众合法利益、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毒瘤”。以资本运作、连锁经营等为幌子的聚集型传销依然严重,而随着互联网、微信、QQ等社交软件、自媒体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以虚拟货币、金融互助、爱心慈善、股权投资、微商等为幌子的网络传销发展更加迅猛,并常与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交织,欺骗性强、诱惑力大、对国家经济安全及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并日渐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
对于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软件传播的内容,要看清本质,特别注意从以下三点进行识别:一是入门费,是否需要认购商品或者缴纳费用取得加入资格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二是拉人头,是否需要发展他人成为自己的下线,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上下层级关系;三是团队计酬,是否以直接或间接发展人员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报酬,如果符合以上特征,就有可能涉嫌传销。希望广大民众要擦亮双眼,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高息、暴富的承诺要保持清醒,防止跌入传销陷阱。对于身边发现的涉传线索,建议及时向工商或者公安部门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