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省工作“度量衡”如何细化刻度

13.10.2014  14:27

  8个课题组历时5个月编制,先后3次封闭式修改,4次征求市州和省级部门意见——《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的编制,在科学系统的基础上又重点突出,确保实用管用。《指标体系》如何出台?如何架构和细化刻度?近日,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编制组有关负责人。

  多方征求意见力求科学严谨

  “以指标体系的形式整体推进依法治省纲要的贯彻落实,这包含依法治省的方方面面,在全国都是首创,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省法制办依法行政指导处处长余越峰是《指标体系》的起草牵头人和参与者,他坦言这项开创性工作“有难度”。

  今年5月底,编写工作正式启动,省上成立由省委副秘书长、省依法治省办主任杨天宗任组长,省法制办主任张渝田任副组长的起草领导小组,下设统稿组和8个子课题组。

  鉴于省法制办有相关编制工作经验,起草领导小组委托省法制办牵头统稿组,负责整个指标体系的起草修改等具体工作,依法执政等8个子课题组依顺序分别由省委政研室、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法制办、省委政法委(负责2个)、省司法厅、省监察厅和省依法治省办牵头负责。

  “我们首先拿出设计方案,提出指导思想和编制要求,将最能说明这个行业的具体东西提炼出来。”余越峰说,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使起草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起草领导小组专门制发《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起草工作实施方案》和《依法治省指标体系编制指南》,对编制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各编写组成稿后,先后组织了三次封闭式集中修改,包括各子课题组对初稿进行修改,征求21个市(州)和所有省级部门意见进行修改。为了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起草领导小组又向各市(州)和省级部门征求了四次意见。

  为了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严谨,编写组还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通过指标体系来贯彻落实依法治省工作,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国法学界泰斗、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教授认为,以指标体系为抓手推动依法治省工作,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对法治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