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推手该是谁

03.03.2016  15:56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是典型的资源再配置。由谁来推动、谁来负责?化解过剩产能,谁来认定、谁来执行、谁来监督、谁来评估?在此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担怎样的作用?如何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本报邀请政府代表、专家和企业家发表真知灼见。

   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

  ◇ 四川 省商务厅厅长  谢开华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避免一种误解,认为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用市场倒逼生产、依据市场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升级。
  过去,正是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造成资源浪费。为此,要发挥市场活力,政府应及时“退出”,不要过多干预市场行为。
  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应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推进政府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从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从减税降赋到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四川地处内陆,开放也是改革。结合四川实际,应积极打造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机制体制,以世界500强为主攻方向,加大高端化产业项目引进,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在“走出去”方面,推进“制造、服务一体化”走出去,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实施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实现全球布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摆在四川面前的一大问题,是企业主体竞争力不强。在这一阶段,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搭建平台,为企业服好务。持续举办了两年的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就初步探索了“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商会承办”的市场拓展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逐渐退出,商协会成为活动重要组织者;另一方面,整合十余个省直部门的力量,做好活动策划、政策引导、服务协调、经验推广。甚至通过政府购买,让企业得到专业化服务,推动企业以最低综合成本走上市场前台。去年就有近10万家企业参与了市场拓展活动,参加企业数高于上年6倍以上。  (本报记者  曾小清  整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创新

    ◇四川能源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郭勇

  中国游客到日本大量买马桶盖和 美国 苹果产品在中国的热销,都是同一个道理,质量好、有创新、能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从中也能看出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改革得好,巨大的市场空间就出来了。
  经济学研究供需问题。供给和需求是一体两面,供给侧改革,也要考虑需求侧的问题。
  企业能够做什么?我认为企业的使命就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去满足特定市场的需求。以早餐为例,中国人就喜欢吃豆浆油条、稀饭馒头,一些年轻群体可能更容易接受西式早餐。通过供给侧改革,在提供中式早餐时增加西式早餐,一共这么多人,但总需求基本还是那么多。另一方面,你改了之后,以前1元就可以吃饱,现在要10元。这样的供给侧改革肯定是失败的。
  所以,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还是在需求,要搞清楚消费者特定的需求是什么,供给和需求错位的痛点在哪里。怎么找到需求和痛点?必须用创新的方式,供给侧改革本质是用创新的方式去满足市场需求。
  四川能投下属的川化集团,化肥是产能过剩,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我们将采取综合疗法:一方面让老树开新花,把过剩产能搬迁到有需求的地方,马来西亚每年都要进口化肥,化肥生产要素成本很低,去那里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实现产能转移。另一方面改变自己实现重生,寻找有市场需求、有技术条件能做出来的产品,来改变产品结构。
  供给侧改革的主角,当仁不让是企业。企业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卖什么价格。
  那么政府应该做什么呢?
  第一,政府要制定政策。在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必然造成工人下岗、资源闲置等,政府应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出台新的补贴政策、新的产业政策来引导,重新布局经济结构来解决新问题。
  第二,政府要创造环境。不能一方面喊企业要供给侧改革,而一旦失败就追责,那么谁还敢去创新?谁还愿意去创新?政府要建立鼓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创新失败的成本有人负担,出台补贴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奖励性政策,来鼓励创新。还要健全法律环境,保护 知识产权 。如果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创新出的产品一面世,就被山寨了,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也容易导致供给侧改革流产。
  第三,政府要做到不越位。以前我这个村都是种萝卜的,现在政府说大家都吃土豆,喊改种土豆,结果卖不出去,也不负责任。这就是越位。政府应该创造好的环境,企业自然会发现市场机会,会寻找最低成本、最有效益的技术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两者积极配合,最终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
  总体来讲,企业过去较多地重视了扩大产能,忽略了市场总需求,很少研究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好供需矛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报记者  李欣忆  整理)

  核心问题是化解“资产荒

    ◇  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志彪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过去,主要问题是市场供给短缺,实质是生产能力短缺即资本短缺。这种“双短缺”经济态势下,供给面临的核心选择问题,一是如何扩大储蓄率从而扩大资本形成能力;二是如何提高生产能力从而扩大供应能力,以此缓解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
  2000年以后,我国“双短缺”特征逐渐消失,需求过度、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过去“双短缺”伴随的劳动过剩,变成了“双过剩”——资本过剩、商品过剩,同时伴随着资产短缺,即“资产荒”。表现为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本寻求高盈利出路,追逐有限的优质资产,由此不断地推高资产的价格,同时伴着杠杆的不断放大。
  这时,核心问题由过去缓解劳动力过剩,变成缓解产能过剩;由过去缓解两个“短缺”,变成缓解两个“过剩”;由商品短缺,变成了“资产短缺”。供给侧改革要缓解两个“过剩”,增加资产供应。如果我们还不断地追求投资能力扩大、追求GDP规模扩大,就是对发展阶段的判断出了问题,由此必然加大经济运行的失衡,加剧产能过剩的病情,加剧资产短缺,放大经济泡沫的风险和其他负效应。
  化解“资产荒”,一方面,通过鼓励在实体中进行创新,把优质资产通过金融创新源源不断地供应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要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技术创新的特有功能,在资本市场中募集更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形成良性互动。要缓解融资成本高,降低实体企业的成本。只有降低资产价格,才能降低实体企业的机会成本。降低资产价格,不是用行政命令就可以降下来的,需要增加资产的供应。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策略有哪些?

  第一,彻底改变“双短缺”经济中政府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挥棒。不能只看着GDP,继续扩大产能,这样越搞越过剩。干部业绩考核,要从GDP导向、产量指标转为化解产能过剩、化解资本过剩,增加资产供应和创新驱动。
  第二,推进国有企业实质性改革。产能过剩大户一般都是传统竞争性产业的国有企业,有政府保护,有银行信贷的支持。加强供给侧改革,一个主要的政策发力点就是清除竞争领域的僵尸企业。
  第三,以法制化为导向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没有功能强大的资本市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难以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