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话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校长丁任重
编者按 供需结构调整是一个挑战性极大的世界性难题。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暴露出来一些突出矛盾和现象,大都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有关。“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具体抓手。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最近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也特别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优化对当前我国经济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三五”时期应重点从哪些方面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开来?就此,本报记者日前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校长丁任重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记者: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结构,一个是总量。前者代表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数量和规模。此次中央突出强调结构性改革有什么样的国际国内背景?
丁任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拖累了全球经济增长,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至今经济都难言复苏,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在创造就业、拉动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先机,纷纷推行相应战略,重振本国制造业。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政府打出了一系列振兴本土制造业“组合拳”,如《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促进经济增长的四大目标》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实际上,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美国的制造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只占15%左右,但由于美国经济规模巨大,美国制造业仍占世界的20%。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美国通过“再工业化”战略,一方面力图重振本土工业,创造就业机会,保持世界制造业创新领导者地位,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并不是恢复传统工业,来推动清洁能源、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来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在欧洲,德国实施了以“工业4.0”为代表的高科技战略计划。众所周知,工业1.0是以水和蒸汽机为基础的工厂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依托电子与信息技术提升自动化水平的电子信息化时代。德国提出的工业4.0则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融合。因此,不论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还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其目的都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反观国内,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8.2%,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二产5.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加快转向三产主导形态。然而,我国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三产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三产比重相比,我国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传统工业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所增长,但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为此,《中国制造2025》等先后出台,以快速推进结构优化,提升经济效率,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扭转“花拳绣腿难抵坚船利炮”的不利局面。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结构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下,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新常态更应激流勇进,争当改革弄潮儿,努力寻找新经济增长点。
记者:我国经济面临的不少问题,有很多不是由于需求不足,而是由于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的。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新供给,对于实现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释放新需求,重要且迫切。
丁任重:的确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供需结构和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全面商品短缺转变为相对市场过剩。但目前来说,仅仅说内需不足,已很难概括市场形势。目前市场形势出现较为复杂的局面。从需求来说,既要看到内需不足,也要看到还有需求外溢,目前许多中国人赴国外旅游,并在国外大肆扫货。从供给来说,既存在产能过剩,主要是低层次产品和产业过剩,也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主要是高品质产品和产业供给不足。
因此从整体而言,我国市场突出表现为结构性矛盾。我国商品服务供需市场呈现出“支付意愿强、有效需求高、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特征。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商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特点逐渐显现,近两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产业层面看,传统产业过剩问题严重。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迅速向关联行业传导,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行业出现大面积过剩,还有一些传统轻工产业如衣服鞋帽玩具等也出现销售困难,去库存压力较大;传统支柱产业——汽车的销售量下滑趋势显著,产品升级与消化存量进一步加剧了汽车及其相关行业产品过剩问题。
从具体产品分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精益求精的新兴产品供给明显不足。以苹果手机为例,iphone6产品上市以后,在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了疯抢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产品创新能力不高,新兴产品供给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满足升级换代创造的新需求。在看养老服务,面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仍然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此外,“代购潮”“海淘热”“疯抢马桶盖”等现象不仅说明供给侧出现了结构问题,也反映出我国供给端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质量安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引发了比较严重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大大降低了国内消费者对国内产品尤其是精益求精产品的信任度。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中传统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创新空间。要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梦想与目标,就要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用技术进步解决传统产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引导更多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技术的更新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从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提升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以新兴产业支撑创新型经济、引领经济增长以至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努力做大做强中国企业的规模,加速培育中国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市场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来优化中国制造的特点和个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和进步。
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关系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十三五”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如何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财税金融等方面发力?
丁任重:就产业结构视角而言,一方面要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需要重视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继续强化服务业良好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及时淘汰僵尸企业,鼓励向国外输出内部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速度;此外,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需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弥补传统产业的萎缩。
从投资结构分析,应正视投资与转型关系,增投资与调结构并举。要加强公共投资,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要加大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城际铁路等跨区域的陆路交通设施投资,建立投入资金的财政投入分担机制与工程项目建设协调机制,确保跨行政区域项目的及时竣工。要及时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资金压力。要加强水网、电网、燃气管道、信息传输网、生态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要加强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的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坚持总量可控、降低过剩产业投资的原则,将投资重点迅速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夯实供给结构优化基础。产业投资应以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为核心,并认真审查核实项目的真实性、技术与产能水平。
从财税金融政策视角出发,要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尤其要加大税收减免优惠力度,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企业松绑减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成立财政引导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奖励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的发展。要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降低贷款利率,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有效供给不足的产业。
记者:创造新供给,才能更好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原动力在创新。如何深化改革把创新的能量充分激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丁任重: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主要表现在增长动力的转换,即要从依靠普通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空间,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一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可本着年轻化与把握未来的原则,注重引进高端人才的年龄结构,着力打造高端人才梯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项目为支撑,选拔一批青年科技人才,资助其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活动,培养创新意愿强和能力高的后备科技创新队伍;以项目与智力相结合、引商与引智相结合、乐业与安居相结合为抓手,不断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二要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基于现有科技创新园区,强化功能协同,完善硬件环境,搭建高质量平台,汇聚创新要素。完善市场载体配套。加快科技创新活动及成果转化的产业链配套,打造资金、人才、技术、专利以及关联企业等创新要素完备的平台载体,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土壤,打造科技创新集市。目前国家已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配套、登记注册、股份确定、利益分配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要鼓励科研人员带着项目、带着专利自主创业,并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要全力优化创新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支出总量增长要与优化结构并重,继续保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的合理增长,用以支持扶持、奖励激励、补贴补偿微观主体的科技创新行为;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要主体、主要项目予以优先、集中、大比例支持,避免“撒胡椒面”式支出模式;针对跨区域的协同创新项目工程,明确规定各方出资比例。扩大研发经费规模要与丰富经费来源并重,鼓励企业扩大自有资金用于创新研发活动,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创新研发经费支出,保障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项目稳步推进;提升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以及境外资金等用于创新活动比例。同时,要灵活使用税收工具,打好税收政策组合拳,降低科技型、自主创新型小微企业的生产运行成本。
四要促进创新基因显性化。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借助媒体及时公布、解读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会议精神;与移动网络运营商合作,以短信、彩信、电邮等方式向移动媒介使用者发送科技创新相关信息;以展板、海报等形式,加强居民区的科普宣传;定期举办草根科技创新大赛,比如每2年或3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针对普通大众的草根科技创新比赛,对实用性强、市场需求大、原创度高的成果给予奖励,推荐申请专利,联系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激发万众创新热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