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确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11.02.2016  11:20

  广东省卫计委部署寨卡病毒病防范工作

  新华社广州2月10日电 (记者肖思思)2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我国确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研判认为,广东省近期气温较低,尚未进入伊蚊活跃期,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但广东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应高度关注。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部署寨卡病毒病防范工作。一是做好检测技术、防蚊灭蚊和临床救治的准备工作,严防疫情输入和传播扩散。二是加强疫情监测,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三是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商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信息通报。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出境游客和务工人员的健康宣传指导。四是按照广东省全面深化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通过突击性治理和经常性工作,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除蚊媒孳生地。五是做好公众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开展对寨卡病毒病防控宣传,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防病意识,营造群防群控的氛围。

  科普

  如何保护自己远离寨卡病毒

  我国9日确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让我们了解一下有关寨卡病毒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工作。

  问:什么是寨卡病毒病?

  答:它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问:寨卡病毒病有什么症状?

  答:被携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数天内,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肌肉、关节疼痛等,也可伴有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表现,一般症状较轻,通常在2至7天后自愈。

  问:人们应如何保护自己?

  答: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介绍,防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最有效保护方法就是防止蚊虫叮咬。所以,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去这些地区旅行时,应注意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等,同时注意关闭门窗、使用纱窗及蚊帐等方式避免蚊虫叮咬。另外注意将居室内或居家周围的水桶、花盆、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保持清洁或加以覆盖,防止蚊虫在这些容器中孳生。

  问:如何知道是否得了寨卡病毒病?

  答:如果你近期曾在有寨卡病毒病的国家或地区居住或旅行,并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应考虑感染寨卡病毒病的可能。但要最终确诊是否感染,需要通过血液检测进行实验室诊断。

  问:如何对寨卡病毒病进行治疗?

  答:寨卡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一般症状较轻,为自限性疾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即可,包括止痛、退烧、休息和大量饮水等。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问:怀疑或担心自己感染寨卡病毒怎么办?

  答:曾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去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区旅行的人员,如出现可疑症状,怀疑或者担心自己感染了寨卡病毒,应前往当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和咨询,需要时可通过采血检验,确认是否感染了寨卡病毒。

  问: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是什么样的蚊子,我国有这种蚊子吗?

  答: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主要是伊蚊,伊蚊不但能传播寨卡病毒,它也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传播效率最高的是埃及伊蚊,我国广东省、海南省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地区有埃及伊蚊,这些地区是登革热的好发地区,因此也是未来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同时,白纹伊蚊也可传播寨卡病毒,而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等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的分布。

  (据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