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目透明吗?使用高效吗?捐助可持续吗?——慈善捐助三问

21.09.2014  14:23

  新华社深圳9月20日电题:账目透明吗?使用高效吗?捐助可持续吗?——慈善捐助三问

  新华社记者赖雨晨、吴俊

  止跌反弹、接近千亿元大关、单一平台网络捐款人次过亿——2013年度慈善捐助报告公布的数字虽然鲜亮,但难掩公益慈善事业仍然受到公信力质疑、社会组织能力弱、捐赠“动力”不足等种种困扰,要使慈善捐助与我国经济体量相适应,更好地服务社会,前路仍然漫长。

  “嫣然”们为何“”不起来——透明满意度不足三成令人尴尬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19日还先期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1071名受访者对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工作的满意度为28%,比2012年的9%和2013年的20%有所增长。

  但是,不足三成的满意度,令人尴尬。

  事实上,在慈善捐款数字攀升的同时,国内质疑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近期,嫣然天使基金、天使妈妈基金等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慈善组织均遭到网友或舆论质疑。尽管权威部门的调查并没有发现这些组织存在违法违规情况,但仍未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

  在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看来,捐款增长与质疑频生并不矛盾:“公众的慈善意识已经觉醒,从‘富豪’到普通群众都有慈善需求,所以捐款会增长,但同时他们也对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

  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长余智晟也认为,质疑的声音体现了多元社会中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事实上有利于信用度的提升。

  基金会是当前最能吸纳慈善捐款的主体,“中基透明指数(FTI)”就是专门衡量基金会透明度的指标。负责该指数开发与研究的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20日告诉记者,就是希望通过公开排名、竞争的方式,驱动基金会完善信息公开。

  “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些基金会在信息披露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今年6月在我们指数中拿到满分的基金会有64家,而去年同期只有21家。透明度高的基金会也普遍得到了更多的捐赠收入”程文浩说。

  但同时,还有很多的慈善组织和行业主管单位仍然不重视、甚至漠视信息公开,不足三成的透明满意度并非没有原因。

  “得分最低的基金会,除了名称之外没有任何信息是公开的。全国基金会还有超过一半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他们的信息即使披露了,公众也很难查找到。”程文浩说,“公开透明做得不好的组织,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识问题。

  “冰桶”巨款为何被“”住了——比钱更缺的是能力

  公开透明只是最低要求。在杜绝贪腐、确保善款用于救助对象的基础上,人们希望这些善款也能够用得聪明高效。

  “冰桶挑战”席卷全球堪称今年最重要的慈善案例。8月17日晚间,新浪微公益与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联合发起“助力罕见病、一起‘冻’起来”微公益项目。此后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筹款金额就突破了800万元。

  随着善款而来的,还是种种疑问甚至质疑,首当其冲的就是“巨额善款怎么花?”有人担心,面对几乎可以算是“突如其来”的一笔巨款,全职员工只有14人的“瓷娃娃”未必能及时、有效地配置资源。

  “事实上,很多慈善组织、基金会一旦面临突然涌入的大量资金,往往都会是一种濒临崩溃的状态。”刘佑平说。

  “瓷娃娃”负责人日前公开表示,将根据捐赠人意愿,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资助面向“渐冻人”和其他罕见病群体的公益服务项目。而该组织17日发布的一则说明提到:“招标公告发布以来,有为数不多的渐冻人组织申请,实话说,和预期相比有一定差距。

  “冰桶挑战”善款使用的尴尬折射了中国慈善组织普遍面临的能力欠缺。刘佑平认为,比起缺钱,缺能力才是中国慈善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一颗善心,是远远不够的。太多的慈善组织缺人、缺技术、缺管理。

  刘佑平说,目前国内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全面向社会组织开放,慈善组织要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服务捐赠人和受赠人的能力,而政府要进一步放开,让组织在实践中成长。

  余智晟认为,目前有大量社会组织的领导者仍然在凭借一腔热血和使命感去推动事业,“而培养一支在各方面都有常识级水平,又有管理本事的社会组织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关键和迫切的问题。

  “爱心”为何想“爆棚”也难——落实好,政策才好

    从排着队要成立公益基金会的企业“富豪”,到四处打听哪里能捐衣捐钱的普通市民,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一种“爱心爆棚”的状态,但要让捐赠人愿意一捐再捐,让慈善捐助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还需要让捐赠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落实。

    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和个人在慈善捐赠之后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但实际上,由于手续烦琐、操作困难、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极少有捐款的个人能够享受到捐款抵税。多家社会组织曾表示难以申请到捐赠收入免税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的资格,使他们无法利用国家已有的捐款抵税政策来进行劝募,尤其不利于吸引来自企业的大额捐赠。

    “国家有很好的政策,关键还在于落实。”刘佑平说,“这些政策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也许对慈善的关注度不高或慈善意识不强,可如果他们不把这些门槛和阻力消除,整个慈善事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是一家完全扎根于民间的慈善组织,副理事长罗志勇告诉记者,他们连续申请了几年才获得非营利收入的所得税减免资格,“前几次税务部门只是答复说不符合条件,但没有详细解释原因,我们只能靠自己边摸索边申请。

    更大的烦恼是难以获得对捐助人激励最直接的“税前扣除”资格,罗志勇说:“现行政策规定是只有基金会和社团才能申请税前扣除,我们作为民办非企业不符合条件,同样都是慈善组织,为什么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就要区别对待呢?

    服务于教育领域的“灯塔计划”就是一家民间社团,可总干事卢思歆同样对申请“税前扣除”心中没底:“我看了广东省2012年到2013年获得扣除资格的组织,几乎全是基金会,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降低获得这一资格的门槛,直接鼓励捐赠。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杜鹏同样认为税收问题是我国慈善捐助增长最主要的阻力之一:“为此,我们现在会主动到一些捐款企业去宣传税收优惠政策,也正在尝试帮助社会组织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帮助他们申请税收优惠的资格。

    此外,刘佑平还建议政府应建立、完善面向慈善家的荣誉制度和志愿服务登记等制度,让善心得到褒扬与激励,而慈善组织也应提升自己的劝募技巧,注重分析捐赠人的需求。(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