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牢记教育初心 致力“双一流”建设

15.10.2019  02:43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教育初心,致力“双一流”建设。

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学校党委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并抓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契机,把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把好办学方向、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学校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进行集体研究和决策学校改革发展重大事项,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将制度建设贯穿党建全过程,为加快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取得6项标志性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提出了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建设目标。即:建校70周年(2022)前后,学校力争成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国防军工等领域特色鲜明;建校80周年(2032)前后,多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工等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建校100周年前后,学校成为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前列,有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多个学科方向进入世界前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高水平大学。

学校将重点建设2个四川省一流学科群(材料与环境、信息与控制),推动4个博士点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的建设,打造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成为学科高峰。加快建设3个拟建博士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土木工程)。培育建设2个特色学科和发展急需学科(核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夯实建设现有的其它14个支撑及通用学科。积极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和通用基础学科。

方案实施以来,学校通过强化学科建设组织管理,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体制与治理能力提升,实现了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取得6项标志性成果。

一、工程学、材料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学校于2019年5月9日,实现了工程学科首次入选ESI学科排名前1%的阶段性胜利,其中发表论文总数403篇,总被引频次2611次,篇均被引频次6.48次,高水平论文数6篇。随后,材料、化学学科分别在7月11日、9月11日新晋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行列。至此,学校共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8.2.1-2019.1.31自然指数年度排行榜中,学校在全国高校排名中表现第96位。

二、3个国家级平台获批准建立

2016年,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四川省全创试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标,2017年列入科技部优先启动支持范围,2018年5月,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建设,同年12月,通过会议答辩、现场考察等审批环节,获得批复建设。

2018年5月学校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申请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会议答辩、现场考察等审批环节,2018年12月获得批复建设,2019年4月,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学术委员会在学校顺利召开。

学校于2019年初向科技部提出申请依托西南科技大学设立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经过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现场考察、会议论证和上报科技部分管部领导审批等环节,于2019年8月获得批复建设。

三、实施“龙山人才强校计划”,构筑人才集聚发展高地

2017年学校出台《龙山学术人才强校计划》,推出了“龙山人才引进计划”“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学术院长聘任办法”等系列人才计划,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先后组建ESI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30支,已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近600人次,累计投入支持经费近5000万元,极大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6年至今引进博士180余人,引进人才数量、质量逐年均有提高,分别来自包括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大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16年以来,新增特贴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9人,还有18名引进人才获批四川省千人计划。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名;成功获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1人,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

四、实施学术科研提升计划,促进一流科研成果产出

学校以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实现科技成果奖新突破为指引,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国家项目为依托,省部级项目为补充、资源共享的报奖项目数据库;对已经完成的重大科技项目且已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科技成果,开展重点培育和资助;在成果评价、科技成果奖申报中实施全过程管理。激励(成果奖励)、约束(下达聘期任务并考核)并举,提升科技成果奖申报数量、提高科技成果奖质量。

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科技成果奖3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其中,2016年成果《强辐射环境强适应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的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两项成果《适于现代产业链的竹种质资源选育技术创新与示范》、《复杂环境作业装备非平稳非均布重载智能平衡控制技术、系统及应用》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果《复杂过渡水域的动力机制和生境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该项成果已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第二轮答辩。

五、实施一流本科建设工程,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先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国际国内联合培养计划”等专项计划,努力培养应用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大力开展具有行业产业背景的课外创新创业科技文化活动,积极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作用,构建课内课外全程育人体系。建成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4个,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导师8人,2016-2019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43项。

2018年学生获得各类竞赛省级以上表彰956项,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排名中居全国第61位。2018届本科生读研率达19.53%;2019届推免生进入“双一流”高校继续学习的占89.24%。2018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58%,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持续实现双提升。学校获得首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创新创业教育入选2018年《中国教育报》典型案例。利用区域军工科研生产单位优势,开展了丰富的国防教育、军工文化教育,学校被教育部评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六、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办学特色凸显

学校充分发挥董事会联合办学和省部共建、局省共建优势,有力整合各方资源,创立了“需求牵引、方案对接、资源共享、军地联动、共同培养”协同育人模式,建立起服务核工业、兵器、电子、制造等国防军工行业的本、硕、博完整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建设期内获批5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国防特色学科条件建设项目获得资助经费达2540万元。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特色日益增强。协同育人案例入选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和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郭鸿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