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惠民生”活动侧记:情暖山乡正当时

23.12.2013  12:58

  本网讯(记者 李润生)    12月27日一大早,市纪委群众工作组一行6人深入南江县关路乡柏垭村开展“转作风·惠民生”蹲点调研活动。

  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我们一行来到距巴中城区100多公里的关路乡柏垭村。   因为隔着一条小河,大家只能下车步行,淌过潺潺轻流的河水,走过乡间田园小路,翻过一道山梁,来到了村民陈代兴家。   “家里口粮够吃吗?生病了,药费怎么解决的?”“这两年,做点庄稼,吃是没有啥子问题,主要是我们有病特别花钱,用钱很紧。”我们与主人家摆起“农门阵”。刚刚赶来的关路乡党委书记康建国介绍,由于陈代兴和妻子常年多病,儿媳也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平时,除自己种点蔬菜外,家里需要的米、油及生活用品自己买点,乡镇帮扶点,日子过得挺艰难。   谈难点,提建议,谋发展,寄厚望,现场其乐融融。最后,我们为他家送上了棉被、大米、食用油和慰问金,并祝福他们早日康复,通过勤劳的双手让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走过一里多山路,来到村民杨永才家。看到来了客人,年近70的杨永才放下手中的活儿,赶紧从地里回来。几年前,杨大爷从条件恶劣的山顶搬迁到山下,在双江路边建起了一栋一楼两底的砖房。   “我们今天来看望您,看还有啥子困难?”工作组成员白华平关切的询问,杨大爷说,这几年党的政策好,儿子也孝顺,没得啥子困难,自己不仅种了玉米,还养了20多只鸡,买个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没有问题。   走访农家问民情,进村入户串“穷”亲。   今年70多岁的张有和夫妇由于体弱多病,加上儿子患有肾衰竭,属于深度贫困户,以前借住在村里的一间废旧的小学教室里,今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在村里新居聚居点修建起了一栋两楼一底的小洋楼。如今生活安定的张有和脸上满是幸福的喜悦,见到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公亲、婆亲莫得共产党亲!”   听说村里来了工作组,周围的群众纷纷赶来。看到人越聚越多,主人赶紧再燃起一盆炭火,十多平方米的小屋更加温暖。大家围坐一起,工作组成员唐秋月宣讲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作组成员向越佳介绍了全市“转作风·惠民生”活动精神和近年来巴中的巨大发展变化。村支书杨涛介绍了村上的发展情况。   村民谢思江、唐肆刚、徐兴国、何永泰分别就基础设施改善、支柱产业发展、巴山新居建设,畅说欲言,各抒己见,纷纷道出了所盼所需。大家一边听一边记,不时与村民共同探讨、交流。   “由于缺少劳力,村里“两耳一菇”传统产业目前面临产量上不去,价格不高的困境。”村里银耳种植大户唐肆刚对现在村里的产业发展充满忧虑。村民徐兴国说,村里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应该是最好的出路。工作组成员邵俊华说,产业发展要结合村情实际,发挥资源优势,立足本村特点,找准发展的路子,搞好规划。并承诺将联系涉农部门搞好技术服务,争取项目支持。   夜深了,大家才依依离去。   第二天,大家简单吃过早饭便出发去看村里的水产养殖大户和了解正在建设的“巴山新居”。   见到谢思远,他正在鱼塘中给客商打鱼,由于临近年关,加之养的又是流水鱼,鱼的销路特别好,几乎每天都有客户上门收购,养鱼的效益明显提高。针对谢思远提出存在的技术困难,工作组答应一定找相关部门予以帮扶。   走进该村正在建设的村民聚居点,一幢幢具有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巴山新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宽敞的居民活动场地已经铺设好大理石地砖,整洁平整。杨涛介绍,目前,村里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热情特别高,过上好日子的村民对村里的建设发展也特别支持,现在主要是居民活动场地不知道该打造什么样的文化氛围。邵俊华当即表示由市纪委负责设计,并协调资金打造廉洁文化广场。   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走访,工作组成员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多了,只有多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和好事,才能让群众心里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