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有实招 改革发展释活力

05.03.2014  21:03

 

3月4日,在学校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校长赵金洲在会上宣读了学校《关于改进领导干部和管理队伍工作作风,切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落到实处的几项规定》。

该《规定》一出,在与会师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因为这些规定不仅要求普通管理队伍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要求中层领导干部全面推进改革工作,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对校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密切与师生联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和管理队伍工作作风,将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学校以规矩定方圆,通过出台一系列改革实招,一步步释放发展活力。

校领导:多听“基层课”,多见“师生面

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就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如何。”一位教育专家如是说。为了营造风清气正、作风优良的校园新气象,校领导班子带头示范,从自身做起,多听“基层课”,多见“师生面”。

本科生的某些课程,由校领导亲自授课;一些专题讲座和报告,由校领导担任主讲;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上,也将出现校领导的身影……这样的场景,在学校很快将会变成现实。按照《规定》要求,校领导班子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带头为本科生上课,或举办受众面较广的讲座和报告,以及必须坚持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赵金洲谈到,“除了亲自讲授,参加党组织生活,校领导还要深入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一线听课,检查教学情况,每学期不少于10次;到学院和教研室进行调研或参加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4次。

这意味着每位校领导平均每个月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师生状态的次数不少于3-4次。也就是说,每位校领导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走进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教研室等地,记录师生的感受,聆听基层的声音。

对于这些规定,不少师生都直呼“给力”,因为这不仅是改进工作作风,拉近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距离,更释放了一个有力的“信号”: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

领导干部:做改革的践行者,当师生的贴心人

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系我校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作为中层领导干部,要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路径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就需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做改革的践行者,当师生的贴心人。

  “对学校的决定和文件精神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执行,并主动结合本单位实际有效推进,带头先行先试。”事实上,这一条规定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做行动者,让改革精神从文件中走出来,变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要开门学习、集思广益,才能防止闭门造车。按照《规定》,学院处级干部必须按时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必须经常参加分管联系教研室、研究室(所)、实验室的教研活动。    同时,每年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必须深入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一线听课和检查教学情况,每学期不少于15次;必须深入学生寝室、食堂等了解学生思想、生活等状况,每学期不少于4次。

同时,《规定》还对机关(含直属单位)处级干部提出了要求:“要结合各自学科,主动为本科生上课、开办讲座;每人应与相关学院的教研室建立长期的联系,每学期至少参加2次教研室活动,或与学生班级建立联系,担任兼职班主任,每月至少参加1次班级活动。

管理队伍:提升工作效能,热情服务师生

做好作风建设,既需要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上而下”的集体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改进工作作风的规模效应。对于与师生有着较多接触的一般管理人员,学校又出台了哪些具体的规定呢?

机关(含学院机关)、直属单位人员的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班,发现无故迟到早退,扣发相应的奖励绩效;发现有在工作时间打游戏、炒股、网上购物等与工作无关的行为者,干部免职,职工交人才交流中心待岗半年,并减少该单位编制。

这样的规定不可谓不严厉,但却得到我校大部分管理队伍人员的积极响应。他们表示,这些要求是我们良好工作作风的“底线”,自己也会更加严于自律。

除了对工作纪律的问题进行了强调,《规定》还对管理人员服务师生的水平提出了要求:实行为师生员工服务首问责任制,对于推诿不负责,解决问题不及时,态度不好,受到投诉,一经查实,当年考核不合格,并酌情扣发所在单位部分奖励绩效。同时,鼓励机关单位科级干部担任学生兼职班主任。

伴随着《规定》出台,我校改进作风的浪潮自上而下涌动。从这寥寥数百字的文件中,我们感受到了分量,感受到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从领导干部做起、从普通职工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看着一级干,就一定能在全校形成作风优良的“大气候”,就一定能释放改革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