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巴蜀文艺讲堂”开讲 作曲家王志信讲解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23.10.2014  18:08

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民族声乐教育家王志信在巴蜀文艺讲堂现场(图片由四川省文化馆提供)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忆)10月18日,四川日报与四川省文化馆联合主办的第十一期“巴蜀文艺讲堂”在四川省文化馆开讲。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民族声乐教育家王志信为听众讲解了“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从事声乐创作和教学数十年的王志信认为,一个成功的音乐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不要盲目,也不要随波逐流。

        【实录】

        “六个字”说透怎么唱歌

        中国人早就会唱歌,证据就是《诗经》,后来是唐诗宋词,再后来的元曲及明清戏剧。除此之外,还有一代代传下来的民歌、民谣、各地戏曲,几百年间,把小剧种加在一起有300多种。这些剧种出现了很多名角,他们的唱法都是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下来的,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当然外国也有很多先进的歌唱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继承传统,同时吸收外来艺术,把我们中国的歌唱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我认为唱歌就两个标准:一,声好听;二,会唱歌。就这六个字。“声好听”属于技术范畴,“会唱歌”术属于艺术范畴。

        怎么才能声好听?一是声带发声,很多人唱歌把方法神秘化,其实方法很科学,那是拿尺都能量的,气要吸到哪,要保持住,完了要有通道,下头还有支点。

        唱歌的声音从哪出来的?呼吸。但也不要把“呼吸”想那么悬。我郑重地告诉大家,呼吸顺畅,吸到哪就在哪唱出来,不要保持在某一个点上。同时,唱歌的要素是咬字,有的人咬字不好听,为了保护声音,有的人咬字喜欢包着走,特别是男生。所谓的“通道”,从技术层面说,人的眼睛的腔体后面和嗓子、喉咙都是相通的。当然,这个“通道”平常是不通的,唱歌的人要掌握的技术就是要体会到这个“通道”随时可以打开它、掌握它。

        “会唱歌”就是艺术层面的事。唱歌的时候,歌里的人不完全是你,你要理解作品。前一阵子播了一个电视剧《楚汉传奇》,里头《大风吹》主题歌是徐沛东在唱,他是搞作曲的,但《大风吹》我觉得他唱得好,好在这首歌被他演绎得表现力很强。所以,有的时候,你说是方法重要,还是表现力重要?在突出某些表现力的时候你要敢于舍,只有舍,才有得。唱歌要唱到听众心里去,演唱的人首先自己得动心,不能光想着方法。当然,如果你演唱的方法又好,声又好听,表现力又强就是最好了。

        “唱好歌”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现在大多数搞声乐的被什么所谓“支点”,“腔体”的东西迷惑住了,以至于声乐搞到今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神秘,而且搞成了大家都差不多,没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最可怕的,艺术如果没有个性,都是共性了,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当年,郭兰英就是郭兰英,马玉涛就是马玉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色彩,这样我们享受到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丰富多彩啊。

        再说说民族歌剧该怎么唱?我们中国的民族歌剧革命题材特别多。歌剧无非是比一般创作的歌曲更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那你唱这歌的时候,必须化成这个人物,把他的生命附在你的身上,他的命运就是你的命运。既然是歌剧,它有情节,那么要在这歌剧情节里,此时此刻你的心态是什么?唱歌剧一定要剌你自己的肉,这样你才有切肤之痛,有了切肤之痛,你再唱歌,每一个歌都变成你的故事和经历了。

        最后一点,作为一个优秀的歌唱演员,大家都唱这个歌,你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刚开始可以有个模仿阶段,但有一天你必须做到不模仿,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同样一首歌,别人那么处理,我可以这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