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发于声,音之所在——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为我校师生漫谈《梁祝》缘起

14.11.2017  16:05

  11月13日下午,由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文学与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科技城龙山艺术名家大讲堂”第五期暨《科大青课》第十四期专题讲座在东八演播大厅隆重举行。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为我校师生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与乐曲赏析”的主题讲座。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温芬,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伟洲以及全校近700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围绕何占豪教授参与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和乐曲欣赏两部分展开。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何占豪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梁祝英》的初创背景。通过回顾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在管弦乐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历程,以及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管弦音乐的发展进程,何占豪教授向师生们生动地分享了《梁祝》的诞生过程,从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以越剧音调创作出弦乐四重奏“小梁祝”,再到将“小梁祝”谱成大型协奏曲为建国10周年献礼。他汲取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结合西方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技法,最终与陈钢合作完成了这部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随着《梁祝》舒缓的音乐旋律在演播厅内悠悠响起,讲座进入了第二部分——乐曲赏析。何占豪教授逐字逐句为听众解读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协奏曲。他讲到,从协奏曲引子部分描绘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画面开始(音乐元素来源于越剧音调),为观众展现出对爱的渴望、追求与享受。接着何占豪教授又从“三载同窗”“长亭惜别”“抗婚”“投坟”“化蝶”等几个段落进行分析, 用朴素的语言解释了当时的创作来源以及音乐中力图要表达的人物内心情感。他说,一方面,戏剧音乐是传统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艺术家们要尊重和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另一方面,音乐是一种表达人内心的特殊语言,它从情感而来,情之所在,音之所在,二者共同构筑了《梁祝》这一作品的诞生。

乐曲的余音散去,讲座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拉下帷幕。现场师生被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巨大艺术魅力所吸引,被何占豪教授的幽默博学、对人的丰富感情与音乐关联的透彻理解折服,更被何占豪教授以及老一辈音乐家们为民族音乐创作披肝沥胆的开拓精神深深感动。新的时代新的追求,对于艺术真善美的渴望、对民族文化的珍视永远不变。

(王丽明  编辑) (文艺学院  供稿)

   

何占豪简介:

作曲家兼指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多次受聘任全国金唱片奖评委、金钟奖古筝专业评委会主任。2013年,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何占豪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何占豪“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主要大型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合作)、交响诗《龙华塔》,二胡协奏曲《别亦难》,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古筝协奏曲《西楚霸王》、《孔雀东南飞》等。何占豪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一条“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路子。他的众多作品中西交融、雅俗共赏,旋律优美感人,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梁祝》曾获中外唱片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白金唱片奖。国内外许多交响乐团、民族乐团经常上演他的作品。